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事业中人该如何学习人生第一要务是选择共 [复制链接]

1#
刘云涛 https://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

今天一早,
  

大家都说企业家的灵魂是创造,其实学习的灵魂也是创造。这二者是统一的,这也许就是企业家为什么爱学习的原因。学习是通过对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学习和领悟,激发自己的创造性的灵感和创造力。中国式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只注重传播知识,而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学习永远不变的法则。知行两长,只有知识、没有实践的学习将毫无价值。但是知识和学问往往是别人的总结,要变成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往往还隔着几重山。

下面我讲一些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很多企业家都经过国学培训,甚至听得如痴如醉的。但是走进他的企业看看,根本看不出有半点用的痕迹。

有一家企业,某年业绩突然下滑,老板深感忧虑。仔细了解,方知道原来是财务主管担任了营销部主管。于是,我就把五行方位在白板上画了下,你自己对一下,营销在什么方位,财务在什么方位。还有一家企业,某个业绩增加很快,但只见货出不见回款,原来是由研发部主管担任销售主管。同样我画了五行图给老板看。

按五行理论一对照,销售方位为南,五行为火;财务方位为西,五行为金;而研发部,方位为北,五行为水。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一对照,顺则生、逆则克。金克火,自然销售差;水克火,且水火不容,用火自然无水。

这仅仅是五行之用,再与他们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多”更是一头雾水。当把我在管理实践中的妙用告诉他们,张着嘴看我半天,惊讶说:原来国学可以这么用。

因为研究企业风险管理,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学习,与企业界的朋友一起在学习。我学习完了西方管理学一百年来的理论,最后告诉我的结论是管理已经进入丛林阶段,我也进入了迷雾阶段。西方学科式的学问,把一切知识都毛细血管化,然后丢了系统和整体,进入丛林中的迷雾是必然的过程。无奈,年一年我除了去北大读书,同时利用闲暇时间游山玩水,在四方中找到五行,在阴阳五行当作百年管理理论的漏斗,最终在这套系统中创立了管理养生学和华夏鹊哥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为了考究阴阳、五行、八卦的源头,我特地去了从西安于天水的渭水流域,紧接着又实地考察从西安到洛阳、开封古代中国文明的传播路径。为了研究古代中国文明的渊源、影响和传播,我一个对着地球仪傻看了半年多,……。就如此苦苦地探寻,终于找到了打开古代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钥匙。

《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多人朗朗上口、倒背如流。我问很多朋友,格物是什么?标准答案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大学》里也是这么讲的。三千多年前,古人是怎么做的,是把怎么样的场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化一大特征只说形而上的,不说形而下的。也就是说只归纳总结,不告诉你过程和产道理的原始载体和出处。也就是说每段高深道理后面都有其依托的原始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不去实地考察根本无从知晓。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件事就是定阴阳、格五行,格物就是格五行,把天下的万事万物按五行进行分类,其他的一切自然就搞明白了。

中西方最大的差异在于:基于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往形而上走,西方人往形而下走。中国人善于把一切思想、学问和知识变成道理,而西方人则善于把一切思想、学问和知识变成工具。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判断,就必须上下结合,我们需要古人那对知识、学问和经验高度的归纳总结能力,也需要西方人那种把知识、学问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如此,可以用中国的智慧驾驭全世界的学问,同时也可以把全世界的学问转化为中国智慧。

所以,学习的最终的目的不是仅仅获取知识和学问,更多的是在别人的知识和学问中获得灵感和创造力。

以上仅是一些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仅供朋友们参考。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法律问题可以致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