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复制链接]

1#
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道德经》这本书普通人都以为他是修身养性的教条,而有位高人则认为它是一本兵书;为什么这么说,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说起兵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也是道。《孙子兵法》开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又曰:兵者,诡道也。将道放在最高的位置,与老子的想法不谋而合。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我们来回味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就不贴了,我个人感觉别人翻译的不对劲,自己翻译的话又感觉才疏学浅不准确。(现有翻译对第一句的翻译是:“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我的翻译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它并非长久的“道”;“常”字有个长久、经久不变的意思),所以说,有些精华的传统文化会被胡乱解读(也包括我,如有错误,请读者在留言区批评指正,人都会犯错误的嘛!)兵家崇尚权谋,《道德经》全文仅有多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权谋;就说第一章,仅59个字,大可以解释宇宙规律,小可以明晰为人处世之道,包罗万象;我认为可以这样去理解,“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能说出来的,一种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的;“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面上可以看到的“名”,一种是表面上看不到的“名”;天地万物就像婴儿一样刚诞生,是没有名字的,只是人类为了区分万物才将他们命名;人对事物进行命名只是人类自己的看法,比如,人把各种动物命名成不同的名字,而在其他生物的眼中人并非是“人”,人类所命名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名字是不存在的。比如说,你给你家狗子一块牛排,它只知道那玩意挺好吃,没有其他的认知,因此,在万物眼中,事物的作用(使用价值)是客观的,而“名”是虚空的,“名”只有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才是存在的。有的东西的存在表面能够看到,而有的人因为认知偏差等原因依然看不到;有的东西真实存在,却隐秘不显,而有的人因为智慧高超、明察秋毫也能看透彻;所以老子说:“从”无“中观察”道“的奥秘,从”有“中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把自己能够看到的称做“有”,把自己看不到的称做“无”,并且每一个人对相同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事物有的人觉得有用,有的人觉得无用,同一件事物,有的时候有用,有的时候又无用,同一句话,有的时候说了无事,有的时候说了生事。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所以说,“道”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我们好好玩味《道德经》第一章,再来看说《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能好像看起来不能;用好像看起来不用;近好像看起来远;远好像看起来近。有利的可以引诱它,混乱的可以夺取它,坚实的可以戒备它,强盛可以避开它,气势很盛可以骚扰它,轻视的可以骄纵它,隐逸的可以劳累它,亲近的可以离间它。攻它无防备处,出击在它不留意时。如此制胜方案,不可事先传出去也。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表面显现的和暗处隐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它们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只是它们都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不同人的眼中,人们对事物的个人认知决定了他如何去使用它,认知正确则能使用得当,认知错误则是使用不当;眼睛亲眼看到的未必是真的,道听途说的未必是假的,真相永远就一个,只是人们未必能够看到它,不管你看到或者看不到,它永远都存在,就如天地山川一般,你把它命名成什么,它还是它。因此,兵家权谋无不是使出各种障眼法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又想尽一切办法获取敌方真实情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