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里面的生命大智慧生命中德 [复制链接]

1#
前言:《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是道家必修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立教成为道教的基础理论之一。从老子以来,《道德经》都被后世奉为修行佳臬,是通往了悟宇宙根本大道的根本至理。历代的修行成就者,无不对《道德经》有很深刻的体悟并切身实证。这也是通往觉悟之路,以实证修行获得究竟人生的通天大道。对此,笔者从生命大智慧的角度,对《道德经》予以阐释。在此,我们所参考的是古本《德道经》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并且不偏离《德道经》本质的方式,方法和语言以化繁为简的予以阐释。或有不足及疏漏的还请高人多多指正,在此恭谢!德为道用,行则有,不行则无引言:人先有德而后能感应天道,故为人必须以德为先。人需以德行天下,万物以德展其用,万事以德彰其规。故《德道经》德为道先。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释义:具备上上德之人,从来不在人面前来说自己多么有德行,做了善事,好事,都不认为是自己做的,也从来不与人争功争善,争理争利,处处都以利他无我为宗。所以,这样的人看不出来是有德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才是最有德行的人。反观那些下下德的人,总是时时处处向人标榜自己有德行,有业绩,有善行,善事,自己做了任何的好事,都非常想让别人知道,以此来彰显自己是一个有德之人,而且时时刻刻总是把道德挂在嘴上,以自己所谓的道德作为标准,去衡量别人,看不顺眼就批评别人。以此来彰显自己是正义的,有德行的。实际上,这样的人却最是没有德行。自觉的善,本能的善就是德所以,上上德之人总是以无心用心,以无为的思想和行为,做很多有为的人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所想所行都是符合宇宙天道自然规律,是顺其自然之道而为。相比来讲,具备上仁的人比上德之人又有所不同,上仁之人是有心为之,但是在做的时候知道要用无为之心和无为之行而得有为之果;比上仁之人又差一些的是上义之人,上义之人做事是有有为之心,以有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内心也知道自己是在做有为之事;比上义之人更低一层的是上礼之人,上礼之人讲求形式,不重道的根本,所以,对道的根本之法弃而不用。所以,上礼之人把这种无为而为的根本方法就扔掉了。所以,我们人世间就是这样,道的根本层面不讲了,就会体现在德的层面,德的层面不讲了,就会体现在仁的层面,仁的层面不讲了,就会体现在义的层面,义的层面不讲了,就会体现在礼的层面。而礼这种名相,实际上是人在失去了道、德、仁、义之后,在人性的忠信根本良知方面最为虚表和薄寡的,也是社会乱象产生的根源首要的原因;以先前所了解到的知识来认识和衡量世界,是道的这种规律的虚华表现,但却是愚蠢的第一位了!是以大丈夫据守于淳厚的德行,而不趋身与浅薄的聪明。据守于朴实的行为,而不趋身与虚华的形式表象。所以,我们要去除不道的心和行为而取用有道的心行。本真最具善能,无心才是正德生命大智慧:1、真正的修行人,是以德进道,心行合一,自己的心和行都处处体现德的用。2、修行从根本处入手,以道心用事,则德、仁、义、礼、忠、信都自在其中。3、太注重表象,以表象用心,就会失去根本之道,所以修行要化繁为简,不重虚华。4、不已有知框无知,不以有形限无形。守于淳厚,安于朴实,则浅薄自去,聪明不彰,智慧自显。5、天地赋予人的本来就是圆满的,每个人都本具天德智慧。人之所以不能都是源于人心之欲与人欲所引发的盖障阻碍所致。所以制欲则近道,如此,人本具的德行就会显现。6、道无处不在,不因人欲和盖障所损失分毫。所以,明道的人本身就是道的体现,不用去说,做的本身就是道在具体事情过程中的体现。所以,大道无言。7、道为体,德为用。道无形,德有形。道无形,无处不在。得有形,但其相却千变文化。8、生命中,心无形,无欲为欲,则心合于道。若心有欲,必然外显为德行不彰,德行不彰生命就会产生感受各种业因业果。9、生命中,身有形,形为德相,眼耳鼻舌身意即为德之用,也是道的本体在以身相体现的功能体用。10、生命中,心性为本体,是内在的软件系统。肉身为载体,是生命主人使用的一次性硬件工具。心灵的内在境界是什么,肉体所处的外在客观世界就会是生命样。明德相用,知舍可得《道德经》里面的生命大智慧,仅仅读了是不够的,若是能够从中去思悟,那么内得到的喜悦将会充盈身心内外,让生命真切地感受到悟到的真理,加持在生命中的无形能量。有缘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体会一下,细细品味本文的章句,深入地去在灵魂层面体会,一定会有令你心灵震动的收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