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还是德道经,谁前谁后老子说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也称《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瑰宝,虽然很多人没有完整读过,但对于其中的开篇,大多数人都能顺口背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共五千字左右,所以也被称为《老子五千文》,包括上下两篇,分别是《道篇》和《德篇》,一直以来大多人一直认为以“道可道,非常道”为开头的《道篇》是全文的开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提议,认为不应该称为《道德经》,应该叫做《德道经》。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道字的原型是一个人头上面立着一个手掌,解释为给人指路,有“导向”的含义,因此“道”字,就是用“德”来指导行为准则。按照这个逻辑,《德经》应该在前,而《道经》在后。在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出土的《老子五千文》有两个版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其中一种更是清清楚楚注明了“德”“道”二字。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多个版本,也大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而比这更早近九百年的的银雀山竹简,也是《德经》上,《道经》下。甚至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既然历史上这么多证据显示,应该是《德道经》,为什么我们最常见的版本反而是《道德经》,道在前呢?《道德经》的顺序问题,其实在汉代之前是没有争议的,德在前,道在后,有了德才有了道。然而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大肆修改了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古代经典,连德篇与道篇的次序也颠倒了,以至于如今的《道德经》不但顺序有改变,文字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关于“道”,老子提出“如天下母”、“象帝之先”、“玄牝之门”、“众妙之门”、“万物之宗”、“道纪”等,认为道是超乎主体之外的某种客观的东西。在这个基础老子提出了“上德”与“下德”,上德与下德只是德的层次问题,“得”是对“德”的解释,“德者得也”。对此,《韩非子》如此解释:“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得,言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从身外有所得,然后内化凝结为性质品行,即是德。从外得道,内化为己,就是德。韩非子的理解并不违于原本,道化为德,并不是外在强加的。没有了主动性便谈不上得道,所谓“上土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德论所讲述的正是把道落实在德当中,或者说宇宙精神必然要转化为主观精神,只是宇宙精神自身并不具主体性,它可以被转化。能得道者将其化为德。综上所述,小编认为不管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够理解,道家生命哲学的根源在于“得”,把老子的哲学思想结合行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