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赏析第六章 [复制链接]

1#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笔者观点:

这段话主要是用来赞美老子的大道思想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道有“谷”之虚空容纳之特性,也有“神”之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所以称之为谷神。

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谷神不死,何以不死,因为道并非是基于形质的生命,不存在生命周期,它是永恒的第一因,是以不死。

玄牝:牝,《说文》注,畜母也。右边旁的“匕”指雌性的生殖器,老子在这里以雌性生殖器能够生育万物,来喻指道的生育万物之能,道为万物之母。玄牝:指道。牝畜有终时,而玄牝则无有终时,因为玄意味着无穷的幽深微妙。

这段话连起来的意思大概是: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指道生育造化万物之门。这个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有个成语叫绵绵不绝,“绵绵”代表持续不断的含义。若存:似乎存在。不勤:此处代表无穷无尽。

连起来的大致意思是:连绵不绝的,若隐若现的,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道,连绵不绝地往玄牝之门,天地之根那里输送水分。这个过程虽不可见,但又能确切能体会到。这一切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发生着,进行着。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德经》第六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而且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

老子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是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地方。

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信恋,这应该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这种本性在人类的精神的需求上,却又曲折地表现为依赖于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那种强烈的愿望。

老子所讲的“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万物从它那里诞生,并从它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和享用不尽的养料。它养育着却不占有己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