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读经典道德经中有哪些让人醍醐灌顶 [复制链接]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也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道德经》中那些富有深刻意义的哲学语句。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所谓道,可以说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谓名,可以说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解释为“可以言说的规律,并非宇宙的根本规律”,世界最根本的规律是无法言说的,正所谓所谓“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名既可以指事物的名称,又可以指事物本身,人们可以命名的事物,都是经验事物不是恒久存在的,只有人们无法命名的事物才是恒常存在的。这句话反映出老子对宇宙真理的追求,也体现出人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长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譬喻,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轻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如果把最浅近的、基础的都没有做好,偏要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毁。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灾祸是幸福依赖的东西;幸福灾祸隐蔽的地方。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句话比喻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正如“塞翁失马”一样,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真实可信的话不华美,华美的话语不一定真实可信。德善的人不需要能言善辩,善辩的人徳不一定善。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在社会中生存,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生活中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少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古人云“委屈才能保全”指的并不是一味的忍气吞声,而是要懂得适用迂回战术,凡事不必一根筋,多给别人留有余地的同时也能给自己留下了后路。只有看到自己的缺点才会不断进步,人们只有常常反思自己格局才会有所提升,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强者。这句话讲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因此,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是效法于地的,地是效法于天的,天是效法于道的,而道则属于自然。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道是物质的。老子认为道是物质性的,是最先存在的实体,人、地、天三者都受到上一级法则的制约,而道本身就是自然的,它不见摸不着,既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意思是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更多精彩内容,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