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刻舟求剑到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我们经常犯这种错误,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

小时候读到这个成语故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很傻,非常敝视这个人,他坐在船上,船在行驶的过程中,一把剑掉到河里了,船没停下来,他就在船弦上刻下一个标记,等船停下来以后,按照标记所指示的方向去捞剑。

我们心里都想∶这个人怎么这么蠢啊,可长大之后才发现,这是个古老而常新的错误,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犯过。谁敢说自己从未犯过刻舟求剑的错误?

比如说炒股,炒到一定的水平,一般就学会看K线图,K线图记录了股票,在股市上价格的上下波动,这样一个曲线要画出来,画出这条曲线之后,在其中寻找规律,然后预测这个股票将来会怎么样,这就是在K线图上就刻下了这么多标记,让它来指示未来--请问,这不就是刻舟求剑,还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当我们要增加经验和知识的时候,那叫多多益善,"为学日益",就是增加的意思。

倘若我们要"为道"的话,什么叫为道?

这个"为"表示我们的生命实践,倘若我们的生命实践是对天道的体现,这样的生命实践就叫"为道"。

但是,道无法正面说出来,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实践去体现天道呢?

老子来了句话叫"为道日损"--"损"就是减少,减少来自人自己的因素,而且要减得十分彻底,叫损之又损。最后,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样我们就看清楚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生命实践是顺应天道的,那就是在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之后的实践,自然就和天道一致了。

当然,这件事情肯定不容易做,因为我们不会做减法,毕竟从小到大,我们做加法习惯了。

我们每一个人,但凡来到这世界上,就被投入到一种文明中去了,我们在这种文明中慢慢长大,不断的增加经验,增加知识,学习文化,这就是做加法。

而且,我们现在还特别强调做加法,这叫终身学习,知识远远不够,我们唯恐其不够多,我们要不断的增加新知识,做加法做习惯了,自然做减法就不会了。

为什么要做减法?

我们可以设想∶某人在他以往的生活过程当中,有一条经验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正是这条经验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功,他从此要终身奉行这条经验。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其实,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那条经验,并不是什么道,只是以往的经验而已,犯了经验教条主义错误。因为,过去曾经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这条经验,将来某一天,也许同样这一条经验,完全可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失败。

炒股亦是如此吧,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大家太熟悉了。

看来这个门是圆的,它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不断的循环。所谓众妙之门,就说这个循环是不断的、无限的。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终于达到妙用。

最终,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在此众妙之门中。

有和无什么关系?

比如说,一个房间是怎么构成的?

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四周有墙壁、有门窗。天花板很重要,要把它加厚;地板也很重要,也把它加厚;四周的墙壁同样重要,一起加厚,如果不断的加厚,到最后终于成了一个土堆,那房间就没有了。

房间的用在哪里?

就在当中的"无"。

一切的"有"都是为了造成"无",天花板的"有",地板的"有",四周墙壁的"有",都是为了造成中间的"无",而房间的妙用就在"无"中。

这个比喻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东西有了,它本身就有意义了,其实并不然。

我们知道,道家的学说又称为玄学。

道家的智慧,就在于根本上启发我们对生活采取这种去执的态度,就是去掉执著。也就是教我们做减法,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这就是去执。

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能在天道中展开生命实践了,这就叫暗合天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