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合集12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至第五十六章 [复制链接]

1#

详细解读《道德经》53

执大象天下往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注释〉

介然:坚定不动摇。介:坚定。

施:施予。比喻世俗诱惑。

夷:平坦。

径:小路。

朝甚除:朝政很腐败。朝(cháo

):朝廷。除:本义宫殿的台阶,指奢侈豪华的宫殿,比喻朝廷腐败。

芜:荒芜。

服文采:穿着文饰华丽的衣服。

带利剑:佩带锋利的宝剑。古人佩剑或戴玉显示身份。

厌饮食:饱食美味佳肴。厌:本义吃饱。

盗夸:强盗的自夸。夸(kuā):自夸。

〈译文〉

我坚定地认为,走在大道上,最怕被诱入歧途。

大道很平坦,可是世人很喜欢走小路。

朝政很腐败,田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但是那些贵族们却是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饱食美味佳肴,财富足足有余,这叫做强盗的自夸,是背离大道啊!

〈解读〉

本章主要是承接上章的内容,以贵族们奢侈、虚荣、贪婪的不道行为为例,阐述修心为道过程中塞兑闭门,内修心性,抵御世俗诱惑的重要性。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施,施予,世俗的施予就是对人性的诱惑,会使人迷失心性,偏离大道,误入歧途。“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一旦诱入歧途小路,人生无可救药。所以行在大道上,最为担心的是被各种诱惑引入歧途,忘了初心。世俗的诱惑实为可畏,“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修心为道,与道合一,坚守道心立身天地,行走在平坦、通达、光明的大道上,抵御世俗诱惑,终身不离大道,如此人生,才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但是,日常生活中,弥漫着“五色”,“五音”,“五味”等等世俗诱惑,“乐与饵,过客止”,人生一不小心就会被诱惑而偏离大道,陷入偏邪的小路,堕入苦海,被逐出“伊甸园”。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坚守道心立身天地,无为而无不为,如此人生大安心,大自在。可是,世人因世俗诱惑,执着于自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急功近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被虚荣,名利,贪欲困顿于私我小我的人生境界,容易陷入小路,烦苦凶险。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不明道的人,执着于自我,围绕“我”忙忙碌碌,用私心私欲处事应物,不知足,贪得无厌。不明道的统治者为自己的奢靡享乐、虚荣攀比,大兴土木,宫殿林立,台榭高筑,奢侈豪华,政务腐败。百姓被强迫参与兴建王宫,田地无人耕作,农事耽误,导致田野荒芜。百姓不能安心耕作,田地荒芜,自然百姓饥荒,国库空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尽管国家被不明道的统治者搞得浮华昏暗,民不聊生,但是这些统治者贵族们却是整日穿着华丽的服饰,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食美味佳肴,而且府上财货足足有余,用从百姓身上压榨的民脂民膏来装点门面,炫富比贵,夸耀显摆,挥霍无度,满足自己的虚荣和贪婪,成为了社会浮华诱惑的奴隶。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这些人这些行为叫做强盗的自夸,人生偏离了大道误入了歧途。

“不道早已”。背道而行,人生就会过早衰亡。

误入歧途

(注

详细解读《道德经》54

和谐

〈原文〉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建:建立,创建。

拔:拔除。

抱:用手臂围住。

脱:脱离。

辍:停止。

修:修行。指修心为道。

其:代词,他(他们)的。

德:德行。

乃:连词,于是。

真:本性,本原。真实。

余:富余。

乡:古代行政区。

长:生长,成长。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丰:丰足。

普:普遍,广大。

然:如此,这样。

〈译文〉

善于建的人,所建拔除不了;

善于抱的人,所抱不会脱落;

而且子孙对他的祭祀不会停止。

修心为道能改变自身,功德表现在自身的纯真。

修心为道能感化家庭,功德表现在家庭的富足。

修心为道能感化乡里,功德表现在乡里的发展。

修心为道能感化邦国,功德表现在邦国的丰足。

修心为道能感化天下,功德表现在天下普济。

因此,从自身的纯真,能看到道心。

从家庭的富足,能看到家庭的德行。

从乡里的发展,能看到乡里的德行。

从邦国的丰足,能看到邦国的德行。

从天下的普济能看到天下的德行。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是不是有“道”的?就是看天下的普济状况。

〈解读〉

本章主要阐述修心为道必须要做到完全彻底,坚定不动摇,达到“不拔”,“不脱”的境界,能够经得起家庭,乡里,邦国,天下这些外在生活环境的考验和检验。同时也表达了修心为道,使大道畅行的意义。大道能在天下畅行,则天下丰足普济。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一个真正修道明道的人,与道合一,坚守道心立身天地,经过修心为道建立起来的道心是坚定的,完全彻底的,无论什么诱惑,怎么考验,别人是拔不掉的。无论遇到什么曲折,打击,误解,都不会与道脱离。“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只有完全彻底的破除了自我,自然而习惯性的没有了自我行为,道心才会坚定不动摇。如果还存有一丝的自我,在诱惑和考验面前就会疑惑犹豫。“行于大道,唯施是畏”。道心不坚定的人,很容易被世俗诱惑引入小路,背离大道。

“子孙以祭祀不辍”。明道的人,坚守道心立身天地,无为而无不为,平等,公正,包容,慈爱,为而不争,一生行善积德,功业辉煌。其功德利益天下,恩泽子孙,死而不亡。子孙们永远感恩,怀念,崇敬,祭祀不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何达到“不拔”,“不脱”的境界?首先是修身。修身是修道的起点、基础、根本,而后逐渐打开自己的心胸,增大心量,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核心和关键是内修于心,如实剖析自身,内观,内视,内省。把自我行为,私我小我,私心私欲这些污垢清除干净,回归无我本心,返璞归真,人生坦坦荡荡做个真人。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当你的心量打开,能包容,慈爱整个家,与家融为一体,你的德行将会感化全家,你就是家里的榜样,家庭因此和谐温暖,家和万事兴,你的功德将助力家庭富足安康。

为什么有“六亲不和”之家?是因为个人心量不够,常把“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借口,道心不足,不能包容慈爱,不能内视内省。世人的习惯是目光只盯着他人的不完美,不盯着自身的不足。对他人的不足只有指责,猜忌,把他人芝麻大的不足放大到天大,对自己天大的失误视而不见,不能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化包容。对于修道者来说,“六亲不和”责任全在自身。

修心为道,必须时刻严于律己,宽厚包容,为而不争,一生行善积德,无论他人做什么说什么,均以珍惜,感恩之心相待,内观内省,专心做好自己,不受外在干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天地万物一念一行都是互有感应的,相互吸引,有道者的世界里,天下皆有道。迷失了道的人,自感天下皆无道。

你的家庭,你的亲朋邻里,你的单位、组织团队,在你的世界里,是不是充满了爱?充满了正能量?和谐安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来什么样的世界。善言善行,则众善从之,你的道心德行将会感化你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

修身于家,于乡,于邦,于天下,都是如此。当你的所做所为,起心动念呈现出来的德行能感化天下,你将“为天下式”,“为天下正”,是天下的楷模,你的功德就会普济天下众人,功德无量,你展现的道心就是坚定不移的,拔不掉,脱不了。

“以身观身”,你呈现出什么样的德行,就能看到你的道心有多实,有多坚定。

“以家观家”,从家庭的和谐富足,就能看到家庭的德行,同时也能看到你在家里的修炼程度。就能看到你的心量有多大,道心有多坚实。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以此类推,从天下的普济能看到天下的德行,也能了解你在天下的修炼程度。当你能够包容天下,与天下融为一体,自然就与道合一了,你的道心已是坚定不移了。一是能经得起天下的检验;二是你的道心能感化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如果天下平等,和谐,国泰民安,普天众人都能享受德的恩惠,说明天下有道,恩德丰满。同时表明修炼的道心坚实。

从我做起,自知自明,自胜自强,则万物自化,天下自定。

为道吸引力

(注:

详细解读《道德经》55

握固,精之至

〈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含德之厚者:德行深厚的人,指得道的人。含:容纳。厚:深厚,多。

赤子:初生婴儿。

螫(shì):蜇,刺人。

据:占据,占有。

攫(jué)鸟:性情凶猛的鸟。

牝牡:雌性雄性。

朘(zuī):男子生殖器。

精:人体内的精气。俗称人的元气。

至:极,最。

号(háo):大声喊叫。

嗄(shà):嗓音嘶哑。

和:和谐,协调,融洽。

常:常态,常理。代指道。

明:明了,明白。指明白了道。

益生:益于养生。

祥:吉兆。

心使气:用心念驱使精气,使性子。

强:逞强。

壮:强壮。

不道:不符合道。

已:停止。

〈译文〉

修心明道的人,好比纯真柔弱的初生婴儿。毒虫不咬他,猛兽不扑他,凶鸟不抓他。形态柔弱但是抓握很紧固,不懂男女交合之事但是生殖器时常勃起,这是精气聚集不散的原故。整天号叫但是嗓音不嘶哑,这是精气调和的原故。

懂得和的道理,就明白了天地万物的运行特征,明白了天地万物的运行特征,就明白了道。

用和的理念养生就吉祥,如果是使性子,用心念驱使精气就是逞强。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衰老,逞强就是背道而驰,背道而驰会过早衰亡。

〈解读〉

本章主要是通过描述初生婴儿的生理特征,阐述修心为道要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纯真柔弱状态,返璞归真,保持精气的凝聚不分散,身心内外调和。身心内外调和才是符合大道。和是道的存在状态,是道的运动特征。体悟和的道理,进而明白大道。知“和”明“道”,表达了修心为道的重要意义。

初生婴儿的特征是纯真、柔弱。面对世界是微笑、快乐、天真无邪。

因为纯真,没有受到世俗污染,保持了虚静无为的本真本性,心性无邪无杂,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没有自我分别心,心内心外没有纠结、纷争、冲突,没有观念界线,没有敌人,也就“无死地”。没有恶意,没有危险,不会去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伤害他的地方。万物都能感受到他的纯真,都会对他友善,不生戒备心,所以,“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因为柔弱,没有虚荣,名利,贪欲,不会因为争什么搞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宁,精疲力竭,所以能精气聚集而不耗散,“载营魄抱一”不分离,“专气致柔”,身、心调和,保持着精力饱满充沛的状态,即“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的状态。

心不清静,心神不宁的人,身、心不能调和,精气耗散不聚,元气不足。

初生婴儿纯真柔弱,心无杂念,宠辱不惊,身心自在,所以身体精气调和,元气凝聚,即“终日号而不嗄”的状态。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就是和谐,协调,融洽,平和,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中和不极端。和的基础是平等,公正,包容,慈善,不固执,不争,不贪。万物的运行都是趋于和,万物都是在和的状态下才能稳定和存在,和是存在的根本,所以,和是万物的运行特征。

“反者道之动”,动的目标就是趋于和,和是道的存在状态,因此,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天地万物平等并生,互相包容,和谐共存。

明白了和,就明白了万物的运行特征,就明白了道。那些贪得无厌,逞强的自我行为,都是在偏邪,极端,打破和的存在基础,背道而驰。

和,是一个人得道的状态,身心内外和谐,是人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立身处世,和表现在无我无为,为而不争,和和气气,知足知止。

养护身心,和表现在无我无为,平和自在,与社会相和谐,与自然相和谐,与自身相和谐。不会“生生之厚”。

和的理念用于养生,保持身体精气凝聚不耗损,元气满满,身心就是调和健康的,吉祥的。

身心内外不和,总是拉扯纷争,就不吉祥。如果是使性子用心念驱使精气,导致身心不调和而偏邪极端,就是逞强,逞强是背道而驰,背道而驰的人生会过早衰亡。

和之至

(注

详细解读《道德经》56

挫磨身上伤人的锋锐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注释〉

知:知道。

言:说话。

玄同:深度相同。比喻与道合一。玄:幽远,深厚。同:相同,一样。

得:得到。

〈译文〉

明白了道的人,不会把道挂在嘴上。把道挂在嘴上的人,说明还没有明白道。

堵住贪欲之口,关闭贪念之门。挫磨自身的咄咄锋芒,化解自身的内外纷争,调和自身的刺眼光芒,与万物平等齐一,这就叫与道合一。

所以,对待他人,不能因其与己亲近而亲近他,也不能因其与己疏远而疏远他。

不能因其有利于己而利益他,也不能因其有害于己而伤害他。

不能因其敬重自己而敬重他,也不能因其轻贱自己而轻贱他。

如此,才能赢得天下人的敬重。

〈解读〉

本章主要是阐述了日常生活中修心为道的方法以及处理亲疏利害关系的具体做法。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客观地存在着。关于道的文字容易明白,也容易懂。但是,在语言文字上的明白,不是真正的明白。悟道,关键在悟。在心上的体悟,才能入心,体悟到道才是真正的明白了道。怎么才知道体悟了道呢?检验的标准在于“行道”。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呈现出来的无我无为玄德,才是体悟了道,才是明白了道。是看怎么做,而不是听怎么说。如果做不出来,只在嘴上说,说明根本就没有明白道,只是空谈,只是在表达自我。

真正明白了道的人,在心上体悟到了道,对道臣服而震撼,由内而发,自然而然的行道。不会在嘴上夸夸其谈论道,不会在语言上与别人争辩什么是道,不会用言语来表现自我。咬文嚼字辩论道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看到宇宙天地的真理实相,只是想通过语言文字的争辩来证明自己知道。

道,展现出来的是天地大智慧,人生行道则辉煌,背道则平庸,历史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点。只可惜,人性的弱点世人难以克服,行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脚踏实地的少,夸夸其谈的多。

道的本体是无,道心是无我,呈现出来的是无我无为玄德。

明白了道的人,唯道是从,无我无为立身天地,平等,公正,包容,慈善,为而不争,知足知止,这是天地大智慧。

不明白道的人,基于社会经验产生了自我错觉,于是用私我小我运作人生。私心私欲,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勾心斗角,损人利己,争名夺利,狡诈无信,虚荣,贪欲,傲慢,逞强。这些人性具有的自我行为只是小聪明,不是天地大智慧,是背道而行。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就是要一点点减损这些自我行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关闭自己的贪欲,不被“五色,五音,五味”等等世俗诱惑迷惑心性而误入歧途。挫磨自我锐气,消解内心纷乱,调和自身刺眼的光芒,与世界和谐相融。这就是损之又损自我行为,直至破除自我,达到无我,与道合一的“玄同”状态的方法。

与道“玄同”的人,万物平等齐一,如何处理亲疏利害关系呢?

不明道的人,以自我分别心看待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我认为好的就好,我认为坏的就坏,对我好的就好,对我坏的就坏。划界线,圈圈子,结党营私,颠倒黑白,不讲公平正义。结果是分裂了自己的生活,制造了身心内外的纷争,产生了对立,树立了敌人,建立了“死地”。

天地不仁,没有自我分别心,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没有自我分别心,以百姓为刍狗。修心为道,就是要效法天地,学习圣人。抵御物质名利的世俗诱惑,去除自我分别心,破除自我,达到无我,大爱无疆。

所以立身处世,“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而是要超越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观念,以平等,公正,包容,慈善的状态善待众人。做到无我、大我,大爱无疆。而不是私我、小我运作人生。无我、大我,大爱无疆,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立身天地,这样的人,天下都会敬重他。

超越亲疏关系不是说没有了人情味。道心的慈爱是由内而外自然而发,道心就像一团火,对所有人的爱是一样的、不变的,平等没有偏私,没有分别。只是离火心近者,会感觉更温暖。疏远者,温感会弱些。但是,无论远近的温感如何,火心是恒定不变的,火团在那里的存在并没有变。愈接近火团,温感就愈强。离火团近者当然温暖感更真切,沐浴的爱更多。父母,亲朋,社会,由近及远感受到不同的温度,距离的远与近完全依缘自然生成。所以互动越是频繁积极,距离就越近,感情就越深厚。互动少,有些人根本就无缘互动,所以感情就疏些。但火团并没有变化,没有熄灭。一旦有缘接近火团,便会有温感。

人生要像一团火,无条件,无所求,积极主动的温暖利益他人。同时要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互动,缩短与社会的距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孤冷的人生难以获得来自社会的爱,这就是人情味。

调和刺眼光芒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