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十一章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www.znlvye.com/

《帛书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王弼本《老子注·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三十根辐条共同组成轮毂,当有与无相反相成时,才有车的功用;揉和陶土制成器皿,当有与无相反相成时,才有陶器的功用;开凿门窗制造屋室,当有与无相反相成时,才有屋室的功用。因此,有的存在是为了使利益和美,无的存在是为了使功用适中。

本章,老子秉承易学宗旨,深入阐述了有无相、反相成的自然特性。首先以车轮为有,以使车轮发挥运动功用的空间为无,阐明了有与无的性质虽然相反,但也彼此相成的自然特性。其次,又以黏土糅合成的器具为有,继续以使器具发挥载物功用的空间为无,进一步阐述了之前的论点。最后,则以屋室为有,以使屋室发挥容人纳物功用的空间为无,延续了《道德经》开篇以来通过列举论据,夯实论点的文体风格。再次阐明“阴阳法则”,是普遍存在于大千事物中的创生共性。

所谓“创生共性”指,天地时空在创造世间万物时,赋予万物存续的共同属性。但其内涵不止局限于物理层面维持诸多守恒定律的相反、相成特性,事理层面也同样如此,例如“祸福相依”等哲学事理,同样遵循相反、相成的阴阳法则。

天地创造万物如同生灵延续后代,都会将自身的某些特性遗传给所创造出的后代。但大道至简,天地时空的属性本就不多,无外乎统一与对立并存,且相互为用的简单规则。但如《道德经·第四章》开篇所言,大道的革新,用于矫枉的变化无穷无尽(道沖用而之又弗盈也)。因此,本章结尾老子特意强调,有的存在价值是为了使利益和美,无的存在价值则是为了使功用适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因何会如此说?因为适中为美,体仁和义。孔子也曾经说过,中庸作为道德的一种,是最高等的。但人们却已经长久缺乏了这种高尚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那么中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刊定四书的朱熹曾经解释“中者,无过不不及之名也。庸者,平常也。”但这种解释,显然是受了《道德经》将改“恒”为“常”的误导,错将“庸”字解为平常。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庸”字真正的解释应是“庚事之用”,即根据特定事件,以维持天道运转的均衡法则作为使用的标准。

“用”字从卜从中,意指可施行。那么古者认为,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可施行,可用的?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说说也已。可用的标准,其实就隐藏在“用”字的字形与字义中。

“用”字为何意为使用,又从卜从中?因为从卜者,占天取法。从中者,悬衡不偏。所以“用”字的外围如同占卜时使用的木桶,其中两横一竖,则分别代表阴阳,与荀子所说的解蔽之法——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看过《荀子》的人应当清楚,作为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可以比肩孔孟老庄的文化大家,荀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可谓集百家之大成。虽然他本人以孔子为尊,对孔子的德行推崇备至。但荀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却要比孔子更加深刻。如果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万世师表。那么荀子这个后来人,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字典,为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史料。

与孔子的述而不作不同,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不但教出了李斯,韩非,张苍这些不同流派的举世名臣。更留有《荀子》三十二篇,为中华民族曾经过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烙下了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不朽印记。对中华传统文化同样感兴趣的朋友在看诸子百家之前,建议先去看看《荀子》。因为对诸子百家而言,荀子与我们一样同样是后来人,所以荀子对诸子学说的见解,非常值得借鉴。

长话短说,古者问天占卜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解蔽求法,找到解决事件的最好方法吗?而《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的片名便为“解蔽”,教授的便是如何纠正思想弊端的方法。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会在思想上存在弊端,原因是蔽于一曲,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只能看清事物多面性中的某些片面,如庄子对“儒墨之争”一针见血地深刻讥讽,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庄子认为,可有可的道理,不可有不可道理,儒墨之争也不过是拿着自家的道理,相互攻击的猿猴之争。故对庄子理论认识较为深刻的荀子认为,解蔽最好的办法是“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即以公正不偏为原则,处置世间万物。同时也是《道德经·第五章》阐述的圣人之治的原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释第五章时曾经讲过,长久以来很多人固执地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不是什么好话,是古代封建阶级视人命如草芥的例证。但任何书籍都有它的灵魂,《道德经》这样的东方哲学经典更加不会例外。

人们都说《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万经之王”,《周易》则是中华文化的“群经之首”。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条理清晰地讲清两者的文化渊源。所以梨花才写了这本《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

如梨花在前十章所讲,《道德经》开篇以来一直都在围绕传统易学文化的基础,阴阳法则在进行讲述。从开篇的两者同出的玄妙之门;再到次章难易相成的弗居之法;第三章虚实并用的无为之治;第四章的和光同尘的用之弗盈;第五章天地不仁的不若守中;第六章是谓天地根的用之不勤;第七章不自生故能长生的天长地久;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地上善若水;再到第九章功成身退的天之道:第十章生而弗有,为而弗持的玄德之要。论述的难道不都是阴阳相反且相成的简单话题吗?

那么何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先说刍狗是什么,刍狗是古人祭祀时使用的草狗。而古人祭祀的目的又是什么?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老子强调,天地没有偏私,世间万物都是它均衡自然的祭品。想想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后果吧,自然为了恢复该有的平衡的规则,一视同仁,万物都是祭品。

那么圣人治理国家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天下太平。所以圣人为了达成天下太平,必须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地对待万民百姓。这就如同当年佛陀抛家弃子救赎世人,物极必反,看似不仁的冷血行为中,恰恰隐藏着大爱无疆的忘我牺牲。

而且不止《道德经》如此教诲世人,《荀子》中提出的解蔽之法同样是——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坛经》推崇的摩柯心法同样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再联想佛陀的“不二法门”,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为贵”,论述的不都是在自然相反相成特性中的均衡法门吗?

因此,本章结尾老子强调“有”的存在价值是义和,和谐的利益万物。

说道“利”,现代人多半会只想到利益,但老子与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华夏大地上的先贤们却多半认为,利益的产生必须符和义理。因此孔子在《周易·文言传》中记载:“利者,义之和也”并强调君子四德中的一德便为“利物,足以和义”。

既是说,君子的品德之一是,让大千事物和谐的发挥它们各自的利益。故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身体力行仁义的君子,足以领导众人。

那么为什么又要适中呢?

因为适中为美,不伤万物。如老子在本章结尾所言,有的存在价值是和谐的利益万物。而不偏不倚地运用规则,则是达成和谐的不二法门。故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而老子在本章所作的精彩阐述,又被以荀子为首的后世中华文人,深入阐发为著名的体用之道,本体与运用的精妙哲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