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多年来,我们老祖宗用他们惊世骇俗的智慧,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东方文化。自从“伏羲一画,万古开天”,我们中华大地就迎来了文明的曙光。我们都知道,《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历史上,也有好多文化学者,把《易经》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确实不容质疑,可以说,《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了解宇宙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除了《易经》这把了解宇宙人生的金钥匙,我们中华文化中还有很多饱含人类智慧的文化经典值得我们认真拜读。其中,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伟大著作。据传说,当年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下,写下了这部惊世骇俗,不同凡响的旷世奇书《道德经》。关于老子与《道德经》还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据说,当年镇守函谷关的首领名字叫尹喜,他是一位善观天象,又精通易理,能掐会算的饱学之士。这天早晨,尹喜习惯性地观测天象,只见紫气东来,他万分激动,又用易理推算了一挂。他预测今天会有一位旷世奇人,万世圣人光临函谷关,尹喜不由得喜出望外。他急忙吩咐手下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一切准备就绪,尹喜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一直等到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时候,东边古道上,忽见一素袍老翁,骑着一头青牛悠闲自得的由远而近。
青牛慢悠悠的走到近处,尹喜仔细观看,只见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好一副仙风道骨圣人模样。尹喜心里猜测:莫非此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博古通今,人中蛟龙的老子。想到这里他向前一拜道:“不知道老先生驾道,有失远迎。”老者先是一愣,微闭的双目睁开,定眼察看牛下之人。老者见叩拜之人天庭饱满、浓眉大眼、一缕胡须胸前飘,目光锐利,形态威严而不冷酷,举止得体而不媚俗。一看便知非平常之人。老者身体在牛背上略微前倾,尹喜一个健步向前,双手托住老者将其扶下青牛。老者道:“不知将军是何人也?”将官道:“函谷关关令尹喜,今天一早,我仰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已在关上恭候一天了。不想是老子先生驾道。”老子微微一笑道:“西出函关遇知已,难得啊。”关令尹喜道:“愿先生到寒室一叙,学生想聆听先生的教诲。”老子道:“那里敢当,那里敢当。”
正是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留下了一部旷世奇书《道德经》。《道德经》字字玑珠,句句经典。今天,我就不揣浅陋,只和各位探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道德经》第二章中的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段话一般的权威大家都解释为: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恶就产生了。
我对这个解释,一直不敢苟同。实际上,只要你放宽眼界,换位思考,用老子胸藏宇宙,洞察天下的眼光,来理解这句话,就会觉察到,老子要说的可能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那么,他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他老人家要说的是,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这个世道就坏了(斯恶已)。如果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这个世道就坏了(斯不善已)。试想。如果这个社会风清气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能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大家就不会意识到什么是美了。这正如古人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段话,反映出老子所向往的是那种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淳朴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向往的是到处都是善良的民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许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关于老子的这句话,您是怎么理解的,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