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什么。
如果一定要说个为什么,那么可以说是这件事凑巧碰上了我,我凑巧碰上了这件事。
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本来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因为某些人还会有疑问,所以再多说几句。
第一句:
因为……所以……
这一句可以说是万能的句子,请任何对立三晳学有疑问的人自己填空,想怎么填空就怎么填空。至于我是否看得到,那没关系,即使我看到了也不会有什么恰如其分地反应。
哈哈哈!
好了,我是一个认真的人,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三晳是一种思维方式
晳(xī),上析下曰,明辨之晳。
三晳是指由生灭、对待、变化这三大自然规律组合而成的思维方式,它是自然规律在人类思维上的直接反映。所以说,三晳是反映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因而人们可以通过三晳来认识自然规律。也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特性,所以三晳是认识自然、开启智慧、快速提高独立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三晳思维系统的结构直观、简单易学,非常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而且三晳的适应性很强,可移植性极高,可以作为通用的思维方式进入所有的知识领域,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学习并掌握的思考方法。那么,研究和应用三晳而形成的学说,即是三晳学。
三晳将思维基数由“二”升级到“三”
在三晳问世之前,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二”上的。而三晳是第一个将思维基数由“二”升级到“三”的思维方式,并且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思维点或者一个思维的概念,而是全面且完整地将思维方式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思维基数是“二”的源头,应该是《易经》。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相传是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孔子作传。《易经》的理论和思维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进程。
《易经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为阳爻,“--”为阴爻,这阴阳二爻重叠组合构成了易经的卦象,而易经的理则通过卦象表达出来。中国古代文化因为受到《易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阴阳学说,而阴阳相对的思想更是早已渗入了中国人的思想精髓中。例如《老子道德经》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再例如现在人们思考问题经常会用到的是非、善恶、对错、得失、正反、强弱、真假、虚实等等,甚至是简单到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多少、轻重等等等等,可以这么说,离开了相对的思想就无法进行理性地思考。
从数理上看,“二”是偶数,属阴,那么立于“二”的思维则易于表达精确,要么真、要么假,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什么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二进制电子计算机的“0”和“1”也是这种表达方式。
但是易于表达精确,则不易于表达模糊。例如用好和坏来判断一个人,其结果只能是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没有处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也没有两者兼有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思维判断与实际不能符合。
《老子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经》言:“物、三足可立;理、三见始圆!”
“三”是阳一与阴二之和数,因而也就既可以表达精确,又可以表达模糊。而且,当思维基数由“二”升级到“三”之后,思维元素之间的关系比之前要复杂得多,也就不能再用精确和模糊、或者其它的某对概念来概括了。
我将这个升级称之为从“二爻立易”到“三理立晳”。
三晳是形式与内容结合的思维方式
阴阳学说作为思维方式来看,它偏重于形式。也就是说,阴可以代表很多种东西,阳也可以代表很多种东西,阴和阳没有相对固定的内涵。
而三晳不是这样。生灭、对待、变化三者,是三个理,是有具体内涵的三个理。例如生命存在的六个阶段:生、长、盛、衰、老、灭。
那么:
从生到灭即生灭;
生与灭、盛与衰即对待。
从生到灭的过程即变化。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例,详细的内涵以后再论述。实际上,也正因为三晳的三个理涵盖了事理物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所以也就可以用这三个理来分析、判断、解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了。
三晳独有的内涵和特性还有很多,运用三晳而产生的智慧,似乎也无穷无尽。我的老师陆锦川先生曾经预言:“三晳将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因为三晳是人类智慧思维发展中的一个巨大飞跃。
作者简介:张纯,三晳学的立学者和传播者。师从道家太极门独脉传人陆锦川先生。三晳是太极门秘承千年的悟证方法和反映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为传播三晳,引导后学,故将三晳独立出来,建立一个适合现代人开启智慧的三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