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可道非常道的真义读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崔永玲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

老子当年骑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一部《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充满大智慧。近代以来流布到国外,更被有识之士叹为观止,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除圣经外流布最广的经典!

今天,突然来了灵感,对《老子》第一章有所感悟。但我的理解,与某些大师的解释不太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老子”,听到对《道德经》第一章节不一样的解释,就请往下看吧!愿共同探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呢?不少专家翻译起来漫无边际,从相对论谈到语言学,高大上又有内涵,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们不要想得太复杂,站在古人的角度,道,是指万事万物的本源,人应遵循的终极真理。那么,对于无数人追求、渴望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呢?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哲学家及像你我一样的凡人,都想弄明白宇宙的本原是怎么回事,大家回忆一下中学的课本,有的认为是一团无始无终不灭的火焰,有的认为是无边无际的水;有的认为是抽象的“数”,有的认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老子说了:你们这些都是片面的!都是从一时一地的角度来看问题。道是永远放在那儿的,但你只站在特定时代,只凭借当时的看法就想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这是不自量力!所以,你尽可以说你认为的“道”是什么,但你说的绝不会成为恒久不变的“常道”;你可以给事物起个名字,比如叫某个家具为“桌子”或“table”,但这个名字也不可能成为永久固定下来的“常名”!

在此我以为,不必把道神秘化,说什么世界的本质无限神秘,不可认知,真实的事物不可言说,无法命名。道不远人,身边事物无不是道的体现或化身。人可以谈论道,我们尽可以探讨世界的本质,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却不该把某种看法绝对化,认识固定化,把暂时的理解当作终极性的东西!因为我们所谈论的,命名的,其实都是自以为的道,离恒久常存的大道,总有那么点可望不可即的距离!

从这里就看出老子比一般哲学家高明的地方了:他看到了任何看法都有局限,所有知识都可能片面,因而采取了灵活、谦虚的态度,不急于做出最终的定论。他小心的避开了自以为是的陷阱,始终保持着敬畏,从不狂妄的自以为已掌握真相,所以不会乾纲独断,把一己的认知强加于世界。他只谈道的各种表现,哪些行为合乎道,却从没直接说过道就是什么样子。这样,反倒让自己的观点永不会被某次具体的科学发现证实为错误,也使得《道德经》中的思想永不过时,万世不易!

读者或许疑问了:那老子这话说了岂不等于没说吗?大道是什么既然无法给出定论,人又怎样才能达到真理呢?求道,修道,不可能靠死背知识定理,而是需要用整个人生来进行实践的。纵观整个《道德经》,你可以知道怎样做才能够与道相符,通过修身、体验、冥思、做事的方法使自己与道合一,但却不可能凭借拥有某种思想来获得“道”,因为道不是可以简单装进头脑的知识!否则,我们只要把关于道的一些观念灌输进脑子就行了!

接下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初始是怎样的情况,谁也说不清楚,大概是什么都没有的一种模模糊糊的空无状态;而当个体或人类刚刚出现,还未深入了解万事万物的时候,只知道世界是个巨大的存在,这个存在作为母体,从中蕴育、化生、演变出纷繁万象,各种各样的事物,后来才冠之以名字。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一方面,你要经常回到无思无虑、不着一物的空无境界,以纯粹的观照,静静体验自然变化之奥妙;另一方面,为了应付世俗的生活,你还得回到现实的存在,给事物命名、划定概念的界限范围,观察其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来源于同一个本体,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只是因角度的不同,有时我们需要放下主观意念,回到无所执著的本性源头;有时我们需要调动思想意识,研究分析,考察万事万物的道理。而修道的法要,就是能在这两种境界自由出入,可以一切归零,万法归一,也可以无有生有,一生万物,现象与本质完美统一。借用佛家的话说,时时刻刻观照现象的生灭、念头的流动而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无住于心,即可进入玄而又玄的神奇状态,打开参悟事物变化奥秘的大门!只要不住诸相,万古长空与一朝风月不相妨碍。

而读到这里,你该明白,为啥如来在《金刚经》中指出“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东西?不可轻易下定论,不能用你狭隘片面的知识理念去限制纷繁无限的自然,用你几十年来形成的简单思维测度伟大宇宙的浩瀚。在广阔的世界面前,你务必学会谦虚,保持谦虚,不要误把幻境当实相,把自以为是的思想观念强加于他者!要经常回到“无”的源头中来!

佛教中的禅宗反复强调不能执著于既有的认知,而应放弃意识的偏执,不住于任何意识观念。佛家的“空”与道家的“无”,内在是一致的,都可以指那种全然的开放包容、精神上无所执著的境界!而真实的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两家都未给出直接明确的结论,而认为必须以全部的身心进行修行的实践,才能与道合一。此可谓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