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理解上德不德和上德无为道德 [复制链接]

1#

一、释读

什么是上德和下德?

“德”是多义字,在此指恩惠、恩德,即给予他人帮助的品行。道惠泽大众万物,惠及的范围大到不能再大,是最高最厚的德,所以叫上德,意思是高等级的德。反之,如果德所惠及的范围极小,则是低等级的德,叫下德。

道只有上德,没有下德。因为万物如果没有道就不能存在,所以只要是存在的万物,都已经得到了道的恩惠,因此道只有上德。

上德所惠及的是大众万物,是大众万物得到了利益,所以是公利。即上德不获得私利,所以有德行。

故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其中,第一个“德”是恩惠、恩德;第二个“德”通“得”,是获取、获得;第三个“德”是道德、德行。

虽然万物要有道才能存在,但是如果没有万物,就不能体现道的价值和意义。假设没有人类和动植物、没有山川地球、没有各种星体……空空如也,那就不能体现道。

侯王治理天下同理:“侯王是大众的王,没有大众就没有王,只有大众存在了才能有侯王。因此引领大众谋求生存,这是侯王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是侯王的上德。上德所惠及的是大众,是大众得到利益,所以谋的是公利,而不是得到私利。”

故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换言之,上德不自私自利,所以有德行。

道没有下德,所以下德主要是对人类社会而言。

侯王如果不顾及大众生存,不能惠泽大众,那就没有上德。侯王如果只惠及自己或极少数人,这样的德是下德。

上德是让大众得到利益,谋的是公利。下德是让自己或极少数人得到利益,追求的是私利,即不放弃获得私利,所以没有德行。

故言:“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换言之,下德只顾自私自利,所以没有德行。

综上所述,这两句话可简单概括为:上德谋求公利,有德;下德只顾追求私利,无德。

什么是无为?为什么道恒无为、上德也无为?

“为”是行事、做事、营作、作为等相关的意思,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做”。“无为”就是没有行事、没有做什么之类。

经言:“道恒无为。”又言:“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道永远没有行事、没有做什么,都是万物在作为;而万物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处处在为、无所不为。”

万物必须要有道才能存在,所以道和万物中的任意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因此万物为就是道在为,道没有为,故言“无为”。无处不在的万物各自在为就是道在为,所以是“无为而无不为”。

好比人体系统,自我意识就是“我”。“我”与眼睛、心脏、耳朵等任何器官都是一个整体,所以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嘴巴吃东西等等,就是“我”在为。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行事,“我”无为,是所有器官在为,大众为就是“我”在为。各个器官各司其职,完成各项工作,所以“我”能无所不为。

正是因为道恒无为,所以上德其实也是万物在为。

万物必须要有道才能存在,而追求生存是万物的本能,是万物自己的事。万物为了生存,本能地追随道、归顺道,道也因此惠泽了万物,有上德。所以上德无为,是万物自己作为。

上德不但无为,而且也没有理由代替万物去为。因为万物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只有万物自己知道要怎么为才能生存,所以上德没有理由去为。

德,是给予他人帮助的品行,但帮助他人并不是代替他人去做。好比一个流浪汉饿了,我买了面包给他吃。这是我给予他的帮助,而不是要喂他吃面包,除非他已经饿得动不了。

故言:“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其中的“以”是理由、缘由的意思,“无以为”就是没有理由去为、没有理由代替万物作为。

侯王如果以道治理天下,也是一样的道理:

(1)道和万物中的任意事物都是一个整体,是一家子;侯王和大众中的任何人都是一家人。

(2)道是万物存在的必要条件。侯王要像道那样,为大众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大众能够安心营作,只有这样大众才能生生不息。这就是侯王的上德,惠泽大众。所以上德无为,是大众自己作为,侯王没有理由代替大众去为。

打个比方。假设张三卖烤红薯为生,侯王要做的不是禁止,反而要支持张山,把张三当成一家人,为张三创造良好的卖烤红薯的条件,或者提供比卖烤红薯更好的营生条件。因为张三除了烤红薯什么都不会,除非有更好的营生。当然侯王也没有理由代替张三去卖烤红薯,因为侯王不懂烤红薯。

什么是上仁?仁的本义是亲爱,即相亲相爱、亲和慈爱。大众万物都能相亲相爱,这是高等级的仁,叫上仁。

然而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大众万物之间都相亲相爱是不可能的事。兔子如果遇见恶狼,逃跑都来不及,更不会主动去与恶狼相亲相爱。

所以上仁是刻意为之,然而没有理由要这样做。故言:“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什么是上义?义的本义是正义、公正、公道。大众万物都能得到公正公道,是高等级的义,叫上义。

不管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完美的公正公道都是不存在的。然而人类社会中却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公正公道来维持公众秩序,而且必须要有手段去维护。

比如,闯红灯、偷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是损害大众利益的行为,理论上都应该受到惩罚。但事实上只有被抓住的才会被惩罚,而更多没有被抓住的则逃避了惩罚,所以必须要不断地改进手段去维护公正公道。

因此“上义”是刻意为之,并且也有理由要这样做,故言“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的本义是祈求上天、神灵、祖先等赐福的礼仪,引申为礼制、礼法、礼节等,本身就是一个带有等级色彩的字。大众万物都按照等级秩序去遵循相应的礼仪,是高等级的礼,叫上礼。

“上礼”是刻意为之,但没有谁会响应。大众如果被折腾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不但不会去遵守尊卑贵贱之礼,反而会捋起袖子,激昂地把上礼仍到地上,甚至恨不得再踩上几脚。故言:“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什么是失道?

经言:“道恒无名,仆唯棲,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意思是说:“道永远没有名分,是万物的公仆,因为只有道依附在万物中,万物才能存在,所以万物都要归顺道。天地也是万物,所以要归顺道而不敢臣服道。侯王如果能像道那样,成为大众万物的公仆,大众万物会主动归顺。”

因此,所谓失道就是不合乎道,不能成为大众万物的归向,不能让大众万物主动追随、归顺。

也就是说:合乎道者,一定是个公仆,会常驻在大众心中,所以大众会主动追随、主动归顺。

举个现实例子。马云曾说过“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曾经确实做到了这点,淘宝是消费者和商家们的公仆,所以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随,成为人心所向,得以迅速崛起。这就是合乎道。

侯王如果已经合乎道,就会如第32章说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意思是说:“侯王只有像道那样执守大众万物,有万物归巢般的宏大景象,才会成为人心所向,天下大众就会归往而不会加害。用安定、公平、大公无私来吸引大众主动留下来归顺,大众才不会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侯王如果还没有合乎道,那就还不是人心所向。所以侯王需要经营德行,惠泽大众,让大众能够安心、快乐地营生。只有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了侯王的恩德,大众才会主动留下来归顺侯王,而不是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换言之,就是用德行来修补道,故言:“失道而后德。”

道为何有德?因为道是帮助万物存在的,是惠泽万物的。

侯王如果失掉德,不顾及大众而只顾自己,就不会引领大众更好地营生。故而大众会自寻出路、自谋营生,甚至背井离乡而远离侯王。所以侯王要经营亲和慈爱来补救失掉的德,以此来留住大众、维持大众的存在。

侯王为什么会失掉仁?因为侯王不以道治理天下,不顾及大众生存,没有把自己和大众当成一家人,当然没有了亲和慈爱。

侯王如果失掉了亲和慈爱,就需要经营公正公道,让大众能感受到还存在的一丝平等。因为大家都一个样,张三不笑李四。

因此侯王要用公正公道来补救失掉的仁,以此留住大众、维持大众的存在。

侯王如果失掉公正公道,就需要经营礼制礼法,要求大众遵守尊卑贵贱有序之礼,以维护侯王规定的等级秩序,然而注定没有结果。

当侯王已经对大众不忠诚、不信任,大众也不会对侯王忠诚和信任。所以侯王才需要不断强调礼制、礼法、礼仪、礼节等等,用礼法制度去补救失掉的公正公道。

因此礼这种东西,纯粹就是忠诚和信任已经被丢弃到很淡薄的产物。没有了公正公道,兔子已经被恶狼逼到角落,难道还要向恶狼作揖行礼?所以礼法制度是混乱的开始。

对于事物,人们最先感知的是事物的外表,然而这种感知却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有作为的人在对待事物时,会居守厚实的主体而不是表面一层薄薄的光华。有作为的人会耐心守候,等待主体结出果实和成果,而不去占有眼前浮华的外表。故而要懂得取舍,舍弃浮华,获取果实和成果。

总而言之是说:“任何想有作为的人,目光要长远,不要只贪图眼前利益,要从长远着想,为主体着想,耐心经营道的主体。只有这样,道的主体才会厚实,结果也会丰厚,道才会长久。”

对于侯王而言就是:“不要贪图眼前的一点私利,要从长远着想,经营好德行,惠泽大众,大众才会厚实富有。大众厚实富有也就是侯王厚实富有,这种厚实富有才能够长久。”

二、释文

上德不获得私利,所以有德行。

下德不放弃获得私利,所以没有德行。

或:上德不自私自利,所以有德行;下德只顾自私自利,所以没有德行。

*德:(1)恩惠、恩德;(2)通“得”,获取、获得;(3)道德、德行。

惠泽大众万物,这样的德是上德。上德没有自己行事,而且没有理由代替大众万物行事。谋求生存是大众万物的本能,是大众万物自己的事,大众万物会自己为。

*而:而且、并且;然而。

*以:理由、缘故。

大众万物都能相亲相爱,是高等级的仁,叫上仁。上仁是刻意为之,然而没有理由要这样做。

*仁:亲爱,亲和与慈爱。

*为:做。具有主动性,表示刻意去做、刻意为之。

大众万物都能得到公正公道,是高等级的义,叫上义。上义是刻意为之,而且有理由要这样做。

*义:公正、公道,正义。

大众万物都按照等级秩序去遵循相应的礼仪,是高等级的礼,叫上礼。上礼是刻意为之,但没有谁会响应,反而会捋起袖子,激昂地把上礼仍掉。

*礼:礼制、礼法、礼仪、礼节等,即礼法制度。

*攘臂:捋起袖子,形容激奋、激昂的样子。

故而如果不合乎道,就需要通过惠泽他人、经营德行来修补道;如果失掉德,不能惠泽他人,就要经营亲和慈爱来补救德;如果失掉仁,没有了亲和慈爱,就要经营公正公道来补救仁;如果失掉义,没有了公正公道,就要经营礼法制度来补救义。

所谓的礼,是已经把道、德、仁、义都丢完了才不得已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忠诚与信任都被丢弃到淡薄的结果,所以是混乱的开始。

*乱:祸乱;混乱。

对于事物,人们最先感知的是道的表面东西,然而这种感知却是愚昧的开始。所以有作为的人,会居守厚实的主体而不是贪图浅薄的光华,会守候果实和成果而不是占有浮华的外表。故而要懂取舍,舍弃浮华,获取果实和成果。

*前:前面、在先。

*识:感觉、感知。

*道:在这里代表任何事物、万物。

*华:浮华;光环、光华。

*居:居守,守候,占有,积储。

三、道理

*道是什么?

道是方向,是会聚成一个整体形态的方向,是大众成员会聚成一个整体形态的方向。

*道为什么能生万物?

任何一物,必须是一个整体,才能够存在;而任何一个整体,必定是由大众成员组成。

这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比如一块石头、一杯水、一个家庭、一片森林、一个人等等,都是一个整体的形态。

一块石头是由各种元素的混合物组成,即这个整体是由大众成员组成。石头是如何诞生的?当各种混合物朝着一个方向会聚成了一个整体,那么这个石头也诞生了。

因此,万物都必须要有道才能存在。详细点说,就是组成某物的大众成员都朝着一个整体形态的方向聚拢,当会聚成一个整体的时候,该物就诞生了。

*道为什么无为?

因为道只是一个方向,是大众成员会聚成一个整体形态的方向。

任何一物,不管是否有意识,如果想要存在,其中的组成成员都是自己朝着一个整体的方向会聚,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成为某物。

所以是万物自己在为,而不是道在为,故言“道恒无为”。

*为什么道生一?

道是大众成员会聚成一个整体形态的方向,所以最终产生的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是方向,方向是可以引导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方向。

比如水,当方向不同,所会聚成的整体形态也不同,有可能会聚成一个人,或某个动植物,或者是一杯茶。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张三、李四等原本是企业甲的职员,是企业甲这个整体的大众成员。但是当引导的方向有变化,他们可能会离职创业,成为企业乙这个整体的大众成员。

*道的精神

道从来没有要求万物要有道,是万物为了生存的本能,自己去寻找道、追随道、归顺道,进而去认知道、尊重道、信仰道。

道恒无为,是万物自己在为。一切信仰,包括老天、神佛以及诸多神灵等等,都不是人的信仰在为,而是人在为。

一切信仰都不能直接变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作为,故言“事在人为”。

本章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