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与孔子同时期而略早,据《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学礼,孔子回去后在弟子面前夸耀了老子一番:“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各种生物有其各自的能力和特征,也有其各自的缺点和不足。而至于龙,则不能完全理解它了,它能乘驾风云飞上天空。老子就是这样的龙!”“器”有才能的意思,“大器晚成”比喻越是有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能成就大事业;“不成器”则是形容人的气质和才能平庸,不能有所成就。孔子形容他的弟子子贡是“器”,事实上子贡才能卓越、办事通达、言辞雄辩、善于经商,很有才干。“器”者,就像一只有特地能力和功用的物品,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而在能力范围之外,则无能为力或鞭长莫及了。“器”还是有其限制和不足之处的,而比“器”有更高水平和境界的就是“君子不器”,这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仅仅只有某些方面的才干和能力;而是在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下都能够通达自如,游刃有余。老子就是这样如龙般能上天入地的“君子不器”。王阳明解析“君子不器”,是说内心纯然天理不杂丝毫人欲,或者说是内心是纯然良知的状态。用王阳明的语境来说:老子就是已经致良知到内心纯然良知的状态了。历代研究老子《道德经》并作注解说的方家不少,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解说的文章。著名的还有汉代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时王弼的《老子注》,近现代更是举不胜举了。同是一部《道德经》,谁解说得对,谁解说得不对,谁解说的最切合老子的本意,恐怕只有老子才知道了。“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本意是指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原则、法则等。在老子的语境中,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根本的存在,或者说是宇宙万有的本源。道又是形而上,不可言说的。“常”本作“恒”,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把“恒”改做“常”。战国时期的田成子田恒的名字就被改成田常,他弑齐简公立齐平公,独揽齐国大权,自己的封邑比齐平公的辖域还要大,《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说得就是他。“常道”即使“恒道”,永恒不变的道。可以被名说的道,不管用何种形式表达出来,都已经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与“实”对,是人对事物概念的抽象或者指代,能够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可以用文字描述出来的概念,就已经不是那个永恒的概念。“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如果用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解析这句话,无就是大爆炸之前那个混沌未分的状态,那时没有天地宇宙,没有时间和空间;大爆炸以后,才有了宇宙时空,才有了基本粒子,才开始衍生宇宙万物。从佛学的观点来看,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万物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才产生事物,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若论本源,还归于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即是奥妙,事物本质的奥妙。“徼”,一说是“皎”的通假字,为光明的意思;也有说是边界、界限的意思。要体会到大道的有无之际,把自己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体会到大道有生于无的本质之奥妙。从有处来观察,才能明白无中生有,才能体察到道的显明和妙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指无跟有,它们有一个相同的来源,而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它们同体同源,却又异名妙用。同体异名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同样是一个人,在正式场合,一般称全名,在父亲面前称儿子,在儿子面前称父亲,在配偶面前称爱人,如果论起本源,还是同一个人。这真的是很玄妙,玄妙之中还有玄妙,妙用如神,说不尽的玄和妙,又有点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说,真是玄玄玄,妙妙妙!传播儒道佛国学传统文化。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