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
不读《尚书》,不明白中国古人为什么优秀。原汁原味的华夏远古典籍,越读越通透。
一、专心悟道,不偏不倚。
《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单纯从本心来判断,很多人的心是十分危险易变的。
感悟天地之道,会发现道的幽深精妙难以轻易看清。
只有专心悟道,看到世界的本质源头,才不被现象迷惑,奉行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才是唯一正道。
这是华夏五帝中的舜帝的人生智慧总结。舜帝从政经验丰富,当时天下大洪水泛滥,他派大禹治水,获得成功。
舜帝准备传帝位给大禹,就秘授大禹,告诉他天地之道与人生智慧,就讲了这段十六字真言。
看了这十六字真言,令人叹服。舜帝对人性的了解非常深入,没有局限于好人坏人这样的简单划定。
如果简单否定人性,认为人性是恶的,肯定不是舜帝的风格。如果只浮夸地谈仁义,那也不是舜帝的人生智慧,只是口号。
舜帝看透了人性,也认识到客观规律,认识“道”的重要性。
他告诫人们要秉承中道,不偏不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这就是华夏文明的高端智慧。
可以称为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啊。
二、虚心待人,多闻多问。
《尚书》: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能够虚心向人学习,自己找到好老师会变得强大,成为王者。
以为别人不如自己,瞧不起别人,会走向失败灭亡。
善于发现问题向别人求问知识会慢慢充足。
自以为是,总想自己蛮干那他的路会越走越窄。
远古人做事也会怀疑自己,当年成汤消灭夏朝建立商朝,胜利最后到来,然而成汤暗自脸红了。
因为成汤放逐夏桀,在古代也算是以下犯上,成汤有点担心后世人的看法。
成汤对仲虺说:我怕后世的人会非议我,我会因为放逐了夏桀而成为话柄。
仲虺参与打败夏桀,如果说打败夏桀是错误的,那仲虺岂不是同谋了。仲虺就开导成汤不要有这些顾虑,讲了这段话。
他分析了夏桀的根本错误,总是以为别人不如自已,瞧不起别人,自以为是地蛮干。他认为这样的人失败是必然的。
仲虺也总结了成功经验,就是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成汤释怀了,不再纠结。
几千年前的忠告,如今依然不落伍啊,是金玉良言。
三、道义为先,反省自己。
《尚书》: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有人讲的话与你的心意相违背,那很有必要用道义来衡量是否合理(别轻易动怒)。
有人讲的话听起来很舒服,顺从你的心情,一定要认清其中的不合情理之处。(别轻易信服)
这段话是商朝的建国元老伊尹说的话,是对当时的商朝太甲帝说的,很精彩。
伊尹是草根出身,早先是厨师,他善于学习,由烹调而悟道,最终逆袭人生,成为商朝的名相。
在炒菜做饭中,伊尹意识到,治理国家也是一样的,需要大鼎来烹调,需要五味来调和,要掌握火候。这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解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试问如今的厨师和各行各业的朋友,可还能悟道?
《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的智慧,奠定了华夏文明基石。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精研华夏典籍,越读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