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概述
这一章是很经典的一章,或多或少没有读过道德经全文的都听过,尤其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朗朗上口。
这篇文章主要是理解前后之间的关系,如果从第一句引出后面的句子,我觉得是关键,当然也是难点。很多翻译或者解读都能说清楚本章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可能忽略了其中的“联系”。个人认为,整篇文章,都在阐述“道”和“无”、“有”之间的关系:
二、道是无,也是有
整章通过“无”和“有”两个视角,分别来阐述有和无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和有无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已经认可“道”可以分别从“有”和“无”两边来阐述。从“无”出发,“道可道,非常道”,意指“道”作为“无”是“不可道”者,如果“道”是“可道”的,那就不是“无”。从“有”出发,“名可名,非常名”,“道”作为可“名”、可称呼为“道”者,乃是“有”,但是“道”又不是真正的“可名之物”,因为“可名之物”不是无,道既是有,也是无。因此从第一句才引出了接下来的有和无之谈。
“道是无”,所以才能是天地之始,如果“道不是无”,“道”就会有具体的规定性或者属性,这样对“道”乃是一种限制,一种被限制之物怎么可能作为开端,真正说来这种限制之物才是更早的开端。如果这样,其实会陷入循环,我们会问这种限制之物是“有”还是“无”。“道是无”的时候,没有任何规定性,这是不能通过直观或知觉系统来把握的,因此我们要观其“妙”,这种妙是抽象的,非具象的。
“道是有”,有生万物,因此“道”也是万物之母。我们能通过感觉知觉到的世界都是经验的世界,每一个经验之物在整体说来都是被限制之物,这种物就是“有”。我们可认识之物都是“有”,不通过对其的描述,我们何以产生认识,因此“道也是有”。道作为有,我们不能观其妙,只能“观其徼”,意即“去经验”,去实践的实践。
三、学道之门
道德经通过“有”、“无”阐述“道”的不同维度的理解,也阐述了不同的方式去认识“有”、“无”。接下来又强调“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两者”指代的“有”和“无”,他们是关于“道”的两个方面,都是对“道”的规定,因此“同出而异名”(来自于道,但是名称却不一样)。“同谓之玄”倒是不好理解,我们我们容易把“玄”代入经验中“天地玄黄”、“玄学”等的理解,我们可以使用“X”这个脱离经验的概念代入替换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X。X之又X”,此时重新来理解此局。第一个“X”无非就是表示“有”和“无”都可以被称作同一个东西,他们不会有差别,都是“道”。后面“X之又X”,表示有无统一的道可以生产出不同的“X”,就是有和无。
最后一句“众妙之门”是对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提醒,我们要么是偏执于“无”这一端来学习道德经,如无形、无为等,要么偏执于“有”这一端来学习道德经,如自然、水等。我们不会轻易认识到“道”既是无,也是有。这就是众妙之门,就是要体会到道德经的奥秘所在。
我们重新来梳理一下全文的脉络,“道是无”,因此不可道,也只能观其妙。“道是有”,因此可以有其名,我们也可以去经验、去感受,但不是表示它就是独立的“有”,其中包含“无”。有和无皆出于道,但是不同名。从有和无可以回溯到“道”,从“道”也可以找出有和无,这就是学习道德经需要把握的诀窍。
四、驳斥经验的有和无
我们前文说了“道是无,也是有”,“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很多人就很难理解,会提问“我有一套房子,怎么会无呢”,“我有块钱,怎么会无呢”。这里举例的有无,显然是经验的有无,是局部的有无。道德经开始的有无绝不是这一层面。
我们可以假设“道是无”,当做出这一假设的时候“道”已经被承认,它就不是无而是有。我们也可以假设“道是有,是开端”,但是关于道我们并没有说出任何东西,仿佛确有一个东西在开始之前一样,因此“道只是无”。因此,这两种假设,无论走哪边都面对着矛盾。
有和无都是针对整体而言的,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当我思维一个对象的时候,这个对象就是有,然而这个对象只是代表我思考的开始,并没有任何规定,这个对象就是无。因此和经验中,我有房子、我有钱,完全是不同的含义。
五、总结
我们都是“道”是万物之开端,那么这个开端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呢。道之外如果有其它事物,那就不是开端,此时道是“无”。道如果在自身之内作为万物开端,那就是“有”。
经由这一次的学习,对于道和有无,我产生了更多的理解。但是不得不说道德经强调的是“无中生有”,如果道既是无,又是有,那么为什么不是“有中生无”呢,这是我接下来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