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跨越千年,带你领略ldquo长安十二 [复制链接]

1#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诗

或婉约纤细,或豪放洒脱

穿越时光,带着力量,照亮我们的人生

挫折时,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道尽一身傲骨

登高时,一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尽显慷慨激昂

七年级国文专题《李白传》《杜甫传》

带着我们梦回繁华的大唐盛世

感知时代精神的投射

这一刻

你我跨越万古山河

相隔千年岁月而相顾一笑

01

当“儒家”遇上“道家”

他一生洒脱不羁,豪放自由,精神世界干净而纯真,在浊世中弥足珍贵,他是“诗仙”李白。

而他,一生忧国忧民,形象凄苦,诗中风格大多沉郁现实,他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

七年级孔子一班的墙上,贴着学生们绘制的《李白传》,《杜甫传》的海报,那是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整本阅读后,总结出来的“人物标签”。

学生绘制的专题海报

传统课堂上赋予李白以“浪漫主义”的标签,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这次,格鲁伯国文组教师们并非采用碎片化地形式对诗歌进行赏析,而是对文本进行整本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作批注的方式分析思考“诗人的生平”如何影响了诗人的人格和作品。并带领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解读李白与杜甫。

学习相关史料后,学生们了解到李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老子尊为炫元皇帝,《庄子》等书被奉为“真经”。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其中不乏道家思想对他的熏陶。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庄子曰:“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学生总结的“李白年表”

讲到此,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用道家思想去理解李白‘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七孔一班的王科翔同学说道:“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完整地描述了自己以一种不为世俗功利所牵引的超脱心态立下的人生理想蓝图。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所谓的‘功成’;在‘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之后,他提出要效法范蠡、张良,‘浮五湖、戏沧洲’,这是他理想的‘身退’。

‘入仕’思想使李白始终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李白出身于商贾之家,不能通过科举‘入仕’,他希望结交名流,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李白摈斥阿谀奉承,不在权贵面前违背自己做人的尊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些诗篇情感上的跳跃变化、灵活洒脱折射出诗人内心追求与残酷现实的剧烈冲突。但是也正是不平和痛苦的矛盾让他不断地自我超越,使深受道家思想的李白诗歌永远奔放豪迈,在宇宙空间中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奋发向上。李白在生命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中保持人格与诗格的一致,其诗歌的巨大魅力也正在于此。”

讨论课上的学生

讨论课的内容整理

在解读杜甫时,国文教师王筱雯评价道:“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一生奉儒家经典为圭臬,其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莫不以儒家思想为规范,其倾尽心力创作的诗歌更是随处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达到了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诠释,可见杜甫儒学思想的深厚。”

在对文本的整本阅读中,学生们纵观了杜甫的一生,他居庙堂之高则能心忧天下,处江湖之远则思上达民情,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企慕与向往。

阅读文本后,学生对李白和杜甫进行了人物画像分析

谈到如何理解杜甫的“为国”和“为民”的矛盾心理?七孔一班的王之洲同学给了我们他的解读,他说:“杜甫的‘仁*’思想集中表现在爱民上。他强烈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杜甫则以他身处民间的深刻感受,用悲悯激愤的笔调反映了统治者横征暴敛下黎民百姓悲惨的生活。杜甫坚决反对那些给广大黎民百姓带来巨大伤害的不义战争。”

叶子浩同学认为:“唐玄宗为*后期日渐好大喜功,屡屡用兵边事,杜甫斥责统治者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杜甫站在黎民百姓的角度上,以仁*爱民之心来审视一切战争行为,其对战争本质的残酷与黑暗的认识,比孟子更为深刻。”

“‘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儒者只有达到了个人品格的完善,才能推己及人进而推广到全天下。安史之乱前夕,杜甫回家探亲,记录了途中亲眼目睹的一幅幅萧条凄惨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己的儿子因为家境贫困,竟活活饿死。诗人痛彻心肺:‘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在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而是想到了那些更为贫困和悲惨的天下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即使‘床头屋漏无干处’仍心系苍生,求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时,不忘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争取一捧枣以果腹。在这里,我认为杜甫超越了儒家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而将‘仁爱’的光辉普照天下。”唐梓越同学补充道。

若将“浪漫主义”简单的放在“诗仙”身上,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李白“功遂身退”的远大追求与其诗歌中的豪迈与洒脱;若以”现实主义“诗人来定义杜甫,则不能多角度的体味杜甫的一生,不知其“位卑不忘忧国”的忧国忧民情怀从何而来。教师将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读,我们便看到了“天上谪仙人”与“乾坤一腐儒”相遇时“秋来相顾尚飘蓬”的惺惺相惜,一起“痛饮狂歌空度日”的狂放与洒脱,临别之时“飞蓬各自远,且进酒中杯”的悲壮与豪迈。

02

走过“长安十二时辰”

解读人物传记,离不开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教师盛老师利用一堂跨学科式的专题教学,将学生们带回千年之前的盛唐,体验“长安十二时辰”。

如何在四十分钟之内讲完唐王朝的兴衰,给学生带来背景知识的同时,让同学们感受到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何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诗文的时候,感受到背后的日生日落?

一次沉浸式的课堂尝试,给教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反馈。

这不是第一次的沉浸式课堂的尝试,结合国文专题的目标,用图片,视频营造氛围,用老师的讲解串起素材,最后在贴合国文课程目标的氛围中传达信息,无论是西游专题还是山海经专题,尝试后的效果都非常不错。

这一次,国文和历史,贴的更近。

在李杜专题中,诗文是天生的材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引,盛唐璀璨辉煌和晚唐凄婉哀怨的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接着“安史之乱”的史实恰到好处的安排,“渔阳鼙鼓动地来”不是一场故事,而是一场灾难。“夕阳无限好”的哀婉情绪中,一段历史故事已经讲完。

到了这个时候,远离兵荒孩子们其实并不能够体会到“安史之乱”真正的伤害。

于是使用数据,作为历史上死亡人数占当时人口比例最多的灾难“安史之乱”,一张直观展现比较的折线图,带着四千万人死亡的数据,直接的给孩子们冲击。

悉心营造的课堂,能够让孩子们的情绪随着需要感受的历史流变起伏,能够把最重要的冲击放到最合适的地方,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历史、国文、讲解、素材、阅读等等,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孩子们的情感和接收服务,如同一场电影一样,能够把一种想法的萌芽种植到孩子们的心理。

相比于单纯的讲述历史,引动情感的共鸣,可能有着更好的效果。

历史课后,心绪难平的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李白传》,重现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他们的表演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神游八极、自由驰骋的谪仙人,他一扫世俗的尘埃,像奔驰的骏马一般狂飙突进,向我们走来......

《李白传》戏剧表演

《李白传》表演片段

“若诗仙在世,应当就是这样。当我看到王一帆饰演的李白,我有这样的想法。他将《李白传》融入在自己的脑海里,思想里,他赤着脚走过了他的一生。他洒脱,他什么都不怕,上台之前台词没有拿,那就没有拿,有酒就行了。他不懂表演,没有演员的自我认知,没有任何技巧,但是看到他的时候,我知道,这不是表演,他就是李白,千年前的李白,应该就是这样,浑身上下散发着自信,散发着‘我就是我’的信心。”历史教师盛老师评价道。

经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学生编写的《李白传》剧本非常精炼,也展示了激烈的戏剧冲突

七孔一班的叶子浩说“赏析一首诗,其实不光是意象的解读,更是展现了诗人生活经历的缩影,是诗人的情感的传承与表达。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到力量,人生不光仅仅要树立志向,也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心怀仁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静思’。”

位卑不忘忧国——《杜甫传》读后感

七年级孔一班林楷伦

一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承载着一个盛世繁荣、民族兴盛的王朝——大唐。自武皇代唐的时代过去,这个复兴的王朝缓缓迎接着长久而非凡的考验。广阔无垠的疆域、源源不断的朝觐使者、发达的*治和文化体系尽在掌中,在这看似宁静的王朝实质暗藏风波、危机四伏,仿佛一场彻底的毁灭即将来临。发展中的唐朝跌宕起落,无论是起初的*权争夺,还是此起彼伏的割据*权,都体现出中国曾经别样的风貌。中宗复位之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质与唐王朝密不可分,渐渐出现在了每一位人民的身上,与时代同进退。

《杜甫传》由冯至先生编写,结合杜甫一生所创作的诗歌内容及情感,详细分析并叙述了杜甫经历的事迹与生活历程。反复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杜甫,恍惚间仿佛置身于晚唐的帷幕中,感受着人民的喜哀、找寻着帝国的亡因。

林楷伦对杜甫的家族背景进行分析

唐玄宗即位初年,王朝实行海内外开放的经济商贸方式,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国库迅速丰盈。由于唐朝的迅速崛起,各方外族及周边国家的人才大批涌入唐朝,这一时期被当今人们称为“开元盛世”。“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安居乐业,官民一家,其乐融融。

先天元年,一个婴儿诞生在河南巩县,父亲为其取名杜甫,希望这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如同田间新苗健壮成长。年幼丧母的杜甫在姑姑的精心照顾下,很快成长为活泼健康的少年,“健如*犊走复来”“一日上树能千回”,充满活力的他随大唐王朝缓缓兴起。此时的杜甫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充裕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开元“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朝中“宫中圣人奏云门”,民间“朋友皆胶漆”。在这和平盛世的背后,却因*权内部矛盾恶化,有为数不少的贵族官僚在破坏着保证帝国农业发展的均田制,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有权,国家生产力在张张魔爪的干扰下正缓慢下滑。

青年杜甫在漫游时写过不少的诗,可惜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至今我们能够触及的仅有十余首。这10余首空泛而谈的理想比起他后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巨作,不过是其诗歌创作中微不足道的萌芽,其中包含的情感体现出杜甫曾经单纯的心,但它已经预示着将在这微小的萌芽里,会成长为一棵坚强、健壮“参天大树”。青年杜甫所处的盛世环境能够使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鼎盛的时代能允许他用轻狂的生活态度来发泄自己对残酷人生的厌恶,却还没有使他拓宽视野去直视现实的生活。这对于杜甫还要有所等待,也对同时代的文学贤才都有所等待。他们需要与国家同进退,待“痛饮狂歌空度日”结束,待“且尽手中杯”后“飞蓬各自远”。

个人生活正遭受“疟疠三秋孰可忍”,与当时社会“边庭流血成海水”相碰撞,杜甫逐渐淡忘了过去的许多放荡轻狂的记忆,逐渐看到了自己以外的世界。最终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象与李白“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与浪漫分道扬镳。

唐代中期的*治环境毁灭了杜甫又造就了杜甫。天宝年间唐玄宗频繁的向外征伐,*权内部“破胆遭前*,阴谋独秉鈞”的争斗不断,旖旎在酒色中的皇帝置若罔闻,丝竹温润盖过了渔阳战鼓声响。皇城外、都城下、田野乡间,随处可见逃亡的百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看着自己的国家陷入“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萧条,看着人民陷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无限苦楚,悲痛地叙述了当时百姓地苦难。此时,沉重地徭役、兵役迫使人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举目望见“车辚辚,马萧萧”、回转田间“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前“放荡齐鲁间,裘马颇轻狂”的豪迈青年渗出现实处境,混在流亡地人流中,感受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地疮痍满目,杜甫诗歌创作发展也随之出现了重要的转折。

跌宕起伏的经历造就诗人不同的心境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然而他的诗却打破了历史记录者的死板与苛刻,创造出了一片新鲜而真实的天地,让诗歌在历史上的高度“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创作方法既能将残酷真实的历史与生动形象的景物相结合,还能打造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完美意境。

杜甫的前半生受当时*治环境影响,在入仕和归隐之间徘徊;当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身边的人民时,共情匝门訇然大开。自始,无论杜甫身在官场还是茅庐,他的心始终和天下黎民苍生紧紧的系在一起。尽管有过为官“抚养甚分明”还是帮助统治者指使民众“努力事戎行”的矛盾心理,但穷也兼济天下的情怀,使得杜甫将手中笔墨淋漓挥洒,诉说着无家可归的老兵心中的凄凉,记录下新安青山下的哭声。

《杜甫传》中作者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安史之乱之后的杜甫。天宝十四载11月,正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料,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了近8年之久,战后人民流离失所、民心不定,致使唐朝人口减少了近2/3。这个影响王朝命运、改变杜甫一生的转折看似来得突然,实则必然。据杜甫“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的诗句透露,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官民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增强,全国耕田荒废、生产停摆,唐朝已经危在旦夕,安史之乱只是一个严重问题的“推力器”,加快唐朝衰落与消亡的速度。

中年时期的杜甫曾命悬一线,“头白眼暗坐有胝,肉*皮皱命如线”这段段痛苦而忧愁的时光,切身体会过“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从未远去。

受家族传统影响颇深的杜甫始终遵循儒家思想“仁者爱人”。安史之乱发生后,“奉儒守官”这一*治理想在其诗中越显越多,杜甫对待社会的立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渐渐落下了定锤。《孟子》中曾论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精准道破杜甫的追求:即使“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床头屋漏无干处”仍心系苍生,求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时,不忘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争取一捧枣以果腹。

安史之乱的起因以及对杜甫的影响分析

理想虽被时代所打破,思想却被时代所推进,“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兵荒马乱的社会成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诗坛上不可磨灭的地位。杜甫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与坎坷,我们只能从他的诗中窥探一二,杜甫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也道出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这使我们看到杜甫笔下一个真实的时代、一位真正的诗人。

读完《杜甫传》,我被杜甫的诗歌所震撼,被其“位卑不忘忧国”的精神所感动。千百年无法缔造的才能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锋芒毕露,然而不仅是时代在锤炼英杰,也是数不胜数的贤良锻造了一个不朽的历史瞬间,杜甫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代的帷幕缓缓落下,一颗颗鲜活名字黯淡下来,但数以千计以“再使风俗淳”为理想、心系黎民苍生的情怀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游,如同空中璀璨群星,永恒闪耀着,跨越时代鸿沟,恩泽世世代代。

林待秋梧桐湖学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