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橐龠集经典篇道德经还原第四章圣王之 [复制链接]

1#
神农像

文:橐龠先生郝山指

道德经还原~圣王之治二

问:那对天下有为,有事就不能够取天下吗?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注解:统治者想要治理好天下就需要保持无为,如果国家各种事情,就难以治理好天下。为了治理好天下而用强行管理的办法,我以为治理不好天下。相反,统治者的政策严厉苛刻,人民就会犯法失德而贫穷。国家的法令越多,盗贼就会越多。统治者征收赋税太多,百姓就会饥饿贫穷。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正是因为统治者管的太多。百姓之所以不怕死,正是因为统治者只顾满足自己的生存而不顾百姓死活。所以说,天下是神圣的,不能强行管理。强行管理就会失败,牢牢掌控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用无为的办法所以就不会失败,不牢牢控制所以就不会失去。

问:君王怎么能做到让百姓亲而誉之呢?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注解:不要去压缩人民居住的空间,不要去阻挡人民生活的出路。只有不去干扰阻挡人民,人民才会不厌恶你。因此天下人民就会喜欢并推举你来治理天下而不抗拒。

问:为什么,让百姓畏惧不好呢?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注解: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的权威一点都不害怕,那么统治者就拥有了最大的权威了。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的威严过于害怕以至于连死都不怕了,那么你即便再用死来恐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问:那对那些让百姓畏惧的人怎么对待吗?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注解:对那些让老百姓害怕死亡,而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要把他们抓来杀掉,还有谁再敢为非作歹?所以说让百姓所害怕的,统治者也一定要害怕啊。

问:那谁去杀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解:总是有一些负责杀人的机构来杀为非作歹者。但如果取代那些专门负责杀人的机构去乱杀人,这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作木匠活。那些代替高明的木匠去作木匠活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君王不能代替司法机构杀人,需以法治国)

问:那百姓为什么会侮之,瞧不起、轻辱统治者,应该怎么办?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去彼取此,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注解:如果百姓拥有了太多先进的武器,国家就会混乱。如果百姓拥有太多的技术和才能,那么许多奇异的事物就会纷纷涌现。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正是因为他们的智巧和才能太多得缘故。所以要去掉他们的智巧和才能,让百姓总是无知、无欲,而内在朴素,让有才智的不敢轻举妄为。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是:让百姓知道的少,但吃的饱而充实满足,减弱他们对事物的欲望,但身体强健。

问:如何才能虚其心,弱其志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注解:天和地是没有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做纸扎的狗。圣人也没有仁爱(已经超越了仁爱)之心,同样把百姓都看做纸扎的狗。所以古时候得道的圣人,并不去想法让百姓更加的明白和智巧,而是想法让他们无知无智。所以要让他们心有所属,保持自然朴素和少私寡欲。不要去尊崇那些有才能的人,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去互相竞争。不要去珍贵那些稀有的物品,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不要去炫耀能让百姓产生欲望的事物,这样老百姓的心就不会被迷乱。百姓虽然拥有很多的器具但却并不会想要使用,而是使他们返回去用最原始的结绳的方法。让百姓看重死亡而不愿向远方迁徙,这样虽然有车有船但却也没有乘坐的需要,虽然有盔甲兵器也没有需要使用的地方。

问:那又如何才能实其腹,强其骨呢?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乐与饵,过客止。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解:治理百姓最好的结果就是,使得百姓感觉自己吃的很香甜、穿的很漂亮、住的很安适、生活的很快乐。喜欢给与他们的所得,所以那些到处流动迁徙的人也会安定下来。让国家变小,让百姓稀少。相邻的国家之间虽然距离很近,百姓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鸡和狗叫的声音也能够听到,但他们即使到死了却也不会互相往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