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为什么通透的人,通常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那些特征 https://m.39.net/pf/a_7282164.html

定心居士:

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正知正见。纯属自身感悟,不可置信。

传统文化国学爱好者;

企业经营核心决策者;

顶层设计高端策划战略定位之人;

修行悟道实修参考。

第1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成书年代,中国文字还没有统一,

只有统治阶层才有机会学习文字,绝大多数百姓是不识字的,

可想而知,要把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

通过有限的文字,向人们表述清楚,充分理解,已经非常难了。

《道德经》相比同时期的其他著作,已经讲得很易懂了。

为了方便以文字表达清楚老子悟到的这个东西,

勉强或者暂时把这个东西称为“道”。

所以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这种语言表述,已经极尽“慈悲”了,

犹如同一时期,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所说:

“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些表述都在说同一个道理:

就是老子的“无为”法、佛陀“方便”法,

是“活”法,而不是“定法”。

所以,在下以为,任何人悟道的、理解的、相传的,解读的、注释的,

都只是老子意思的参考,不可作为“道”来传。

不过,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王弼的《老子指略》、《道德经注》又值得爱好者细玩之。

所以,定心以为《道德经》第一章不敢尝试理解,

只以“无欲”感悟“道”的变化之“妙”。

尝试走进老子心中,以老子的视觉,洞察天地都未生之前的“它”。

很多修行人一般不讲“道”,正如很多和尚不讲“法”一样,

为什么通透的人不讲“道”,不讲“佛法”,

佛道两家一开始就从根上说清楚了。

通透的人,通常讲“德”不讲“道”。

道是任何语言和文字都不能完全准确诠释的。

老子用最接近道的水和气的形态来来诠释。

所以通透的人不需要讲道,也无法讲清楚道,他很清楚,

天道都不是道,但他的行为暗合道妙,与道相合。

(定心居士感悟撰稿,感恩尊师教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