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然之意道德经的哲学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的哲学”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哲学视域的名词,因为哲学首先是西方哲学,其次对应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典籍当中不乏相似的问题意识和深刻的讨论。西方哲学家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发掘出《道德经》的哲学意蕴,并对相关哲理加以哲学性的阐发。参照这种阐发,我们从《道德经》哲学的内涵角度,可以确定相应的哲学问题,并对其中的“自然之意”架构起哲学性阐释框架。

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FriedrichWilhelmJosephSchelling,—年)于其晚年著作《神话哲学》第24次讲座当中,用他的“第一潜能”哲学来解释老子的“道”。费尔巴哈指出:“谢林哲学本身是一个外来种——是古代东方的同一性,孕育在日耳曼土地上。因此,谢林学派倾仰东方之性向,亦就是其学派之本质的性向。”按照龚特·绍尔慈(GunterScholtz)的研究,19世纪的浪漫主义以其对充满神秘东方的新的感受力发现了老子。而且像《道德经》这样的哲学文本,需要思辨的才能、哲学的素养才能得到理解,虽然德国哲学接受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从谢林开始,但显然德国哲学的老子《道德经》接受史在谢林这里达到第一个高潮。

谢林的讲座对老子及其著作进行了清楚的讨论,这是西方哲学家第一次从形上学的本源反思来对老子之道进行哲学诠释。之前伏尔泰等欧洲启蒙主义哲学家推崇孔子的道德哲学,只有到了谢林,东亚哲学才被西方哲学家从形上学的本源反思的角度加以深入思考和研究,可谓开启了后来海德格尔解读《道德经》,从“形上学的本源”这一角度反思其存在论的先声。

黑格尔(W.G.Hegel)也讨论过老子哲学,但谢林认为,从语言学和历史批判法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来看,其所据的《道德经》勒木萨(AbelRemusat)译本有很多问题,只有朱利安(StanislasJulien)的法译本才开启了欧洲人正确解读《道德经》文本的机会。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将“道”理解为“理性”和“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与基础”;但黑格尔批判老子的“道”是所谓的“有无玄同”,隐没在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玄同)之中,并且认为谢林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性哲学也有类似的毛病,当然,他这样批判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超越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之上。谢林认为应该把“道”译成“门”(Porte),把道的学说理解为“进入存有的大门的学说”,“关于非存有(Nichtseyenden),关于单纯存有可能性的学说,通过这种东西,一切有限的存有便进入现实的存有”。这说明,谢林认为,“道”是从一种存在状态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的“门”径,是存有状态的境域性转化的通道。

谢林如此概括《道德经》的“无”:“生命的伟大艺术与智能,是在这种纯粹潜能的实现之中形成的,这种纯粹潜能就是无,而同时也是大全。整本《道德经》透过大量极富创造力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无’的伟大而不可逾越的力量。”谢林是西方第一个重视《道德经》“无”的概念的哲学家,对后来海德格尔关于“无”“虚无”的思考有明显的影响。谢林把“无”称为“存在之前”的潜能,更精确地说,“一个‘无’同时又是一切”;相对于“道”作为“存有的源泉”,“无”可以说是“纯粹能够”,是潜能的未发状态。谢林认为,“常有”就是“绝对的自发性”,而“常无”就是“绝对的偶然性”。可见,“无”和“有”一样,融贯一切,是一切的可能性之源泉。谢林关于“意愿”的说法,产生了关于“世界灵魂”的思想。或许可以推论,他所谓的“意愿”是一种自然的“意愿”,所以是世界的灵魂,接近于此书要建构的“自然之意”的哲学中心思想。

受“众妙之门”的影响,谢林认为应该把“道”译成“门”(Porte),传达一种场域的开启感。如果用怀特海的“focus-field”来说,可以说“道”是打开场域的焦点。GrahamParkes指出,海德格尔年在弗莱堡大学开设过谢林哲学研究课程,京都学派哲学家九鬼周造(KukiShūzō)也参加了,他的参与激发了海德格尔对于“无”的讨论,及其与东方思想的呼应。这样的哲学机缘也影响到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讨论“无”,荣格对《道德经》和丹道的研究等,因为对于西方哲人来说,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呼应具有打开新场域的哲学意味。年到年,京都学派代表人物西谷启治(NishitaniKeiji)在弗莱堡大学,游学于海德格尔门下,参加了海德格尔以“虚无主义”为主题的尼采讲座。恰如海德格尔在晚年一再强调,他所写的一切只是“道路,而非著作”。海德格尔年在其演讲《同一性原理》当中,把自己关于“Ereignis”(本成,大道发生)的说法用于希腊logos和中国的“道”(Tao),作为思(存有思想)的无法传译的引导辞。李约瑟(JosephNeedham)在讨论道家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时,认为“有机自然主义(organicnaturalism)是古代中国人的恒久长青哲学”,认为宇宙就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并不需要预设一种在其背后的“主导原理”,只依赖于“一种意志间的和谐”(aharmonyofwills)。受怀特海有机论思想影响,张东荪认为《周易》等中国思想“把宇宙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functionalwhole)。这些典型的说法,都是《道德经》玄意门一扇扇打开,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诠释场域通往新的大门。我们需要在不断开“门”见“道”的体验中,找到一种新的表达道家形而上学思路的方式,诚如张祥龙所指出的:

古印度和古中国思想的根本识度(insight,Einsicht),都超出了西方概念和观念哲学所能及的范围。而且,这种识度本身也不是反理性主义意义上的神秘主义。认为任何超出了西方的概念和逻辑思维方式的精神活动都是神秘主义、都可以被理性的终极关怀忽视的看法是一种极有害的偏见……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种中国哲学观更不利于理解我们古人的真智慧了。

以下对“自然之意”的意本论哲学系统的分解说明,之所以运用诸如“玄意门”这样的词汇,就是为了表达《道德经》哲学之“道”的内在识度,也是为了说明“道”既不是反理性主义,也不是神秘主义,但我们又需要找到入“门”之处。《道德经明意》通过推开“十玄意门”来见“道”,通过建构基于“自然之意”的意本论,推开十扇“玄意之门”:一、万物之意;二、创生之意;三、道意之意;四、意会之意;五、时间之意;六、反弱之意;七、意物之意;八、反身之意;九、无欲之意;十、无为之意。十扇玄意门在“意”与“道”之间开开关关、层层叠叠、交相辉映,显现出“自然之意”之光明。

《道德经明意》

温海明著

ISBN:-7---4

定价:97.00元

内容简介:

《道德经明意》在通行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对《道德经》的文本从哲学的角度加以调整和取舍,如从陈鼓应、刘笑敢等对文本的比较出发,取舍那些最为合理的内容,并说明如此取舍的理由。《道德经明意》还说明老子哲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奠基意味,这种奠基意味通过老子“自然之意”哲学与其他哲学面向的关系建构起来。该书从比较哲学的角度,综合前人的哲学诠释,认为《道德经》的哲学是“意道自然”,即“自然之意”其实是得道之言,在此基础上可以对《道德经》做全新的哲学诠释。

作者简介:

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国际易学联合会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当代贵州传媒集团总编辑助理,孔学堂书局副总编辑,《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孔学堂咨询委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燕京学堂(YCA)、北京中国学中心(TBC)、闽南佛学院客座教授。出版中英文《周易明意》、《儒家实意伦理学》、ChinesePhilosophy、ConfucianPragmatismastheArtofContextualizingPersonalExperienceandWorld等论著。在国际哲学期刊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AsianPhilosophy、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ContemporaryChineseThought,CultureandPsychology和《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其专著《中国哲学思想》被译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并在国外出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