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常)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故恒(常)无,欲以观其妙(眇);恒(常)有,欲以观其徼(曒)。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第四回伴读的上篇里,我们明晰了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所蕴含的内容,第二句就简单多了。
名(1)可名(2)非恒名(3)
这句可以看作是对“道可道非恒道”的补充和强化。
名(3)同名(2)
任何的事物,可以被命名,但这不会是恒常不变的名称。比如一张桌子,从古至今对它的称谓在不断的演变,同时不同地区的方言,不同国家的语言,对桌子依然有着天差地别的称谓方式。如果没有实物作为参照达成共识,恐怕一百种称谓会出现一百种认知。
名(3)同名(1)
同样任何事物可以被命名,但这些名称都不是这一事物的本质,因为这一事物不是恒常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角度而存在的。
还是一张桌子,它同时还是木头,它曾经还是一棵树,树曾经是一粒种子。
这张桌子未来可能会变成柴火,焚烧殆尽会变成灰烬,灰烬溶于泥土,或许会滋养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或者开出一片花。
问:你是谁?
张三:我是张三
问:南湾,北村,东山各有一个张三,到底你们谁是张三?
张三:…
问:张三是你的身体,还是头脑,还是灵魂?
父母为你起名张三之前,你是谁?生你之前你是谁?
肉体死去之后,你又是谁?是一盒骨灰,一抔黄土,还是一缕迷失了自我本心的残识孤魂?…
张三:……
感受无常而嗟叹唏嘘啊,这人间世事的无常变化,角度隔阂,又岂是一张桌子,一个张三,能够比拟言说的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