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6239057.html若想读懂《道德经》的开篇逻辑,要先搞懂一个“解老”史上的问题:
《道德经》第一章是什么?
有人强调是通行本第1章(道可道那一章)应放在前,有人强调帛书本是第38章(上德不德那一章)应放在前。
究竟是哪一章在前?
我认为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何谓道、何谓德。
要明白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先回答这个问题:
没有人类时,世界有道吗?没有人类时,世界有德吗?
结论是:
道的存在与否,人与类无关。
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有了人类以后,人类必须依道行事,才能有德。
如果有人不同意我这个观点。
那就没有必要讨论,也没有必要读我写的这篇文章了。
这样又得出一个结论:
道是客观的,德是主观的。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问题:
《道德经》的首章是什么?老子不可能留下两个版本吧?
对不起,这个问题是次要问题。
这个属于为学的问题,属于考证的问题,对于学习《道德经》而言,这个问题不重要。
所以在我看来,通行本《道德经》以道可道做为开篇,也是很OK的。以第38章为第一章,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有句成语,叫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有区别吗?对于猴子来说,当然有了。
所以,你认为哪一章应该放在篇首,都是你的“心猿”在“作怪”。
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道德经》的开篇逻辑
这里讲的开篇逻辑,讲的不是一章,是前三章。
因为古人分段的原因,所以才有81章。
在我看来,通行本《道德经》前三章构成了整部《道德经》行文的主旨和逻辑框架。
掌握了这个框架,再学习《道德经》,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第1章:世界运行的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是最基本的逻辑,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发明了语言(名),用语言(名)表达道理(可道)。
可道与道相符,人就幸福;可道与道违背,人就痛苦。
第2章:俗人最基本的思考逻辑就是相对论。
佛家称之为分别心。
俗人的分别心不以圣人的意志为转移。
圣人之治,就是妥善地解决这个分别心,把它降到最低程度。
第3章:圣人治国从心和身两方面入手。
不论圣人(或者历史上的雄主们)有什么高明的手法治理国家,民争贤位、民盗难得之货、可欲使人心乱,都是治国者要面对的,无法回避就只能加以利用。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可以是个中性句。
有了第1、2、3章的基本逻辑
圣人之治,遇到俗人之心,世界的一切美好和问题,都由此而来。
世界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根源就在于俗人的分别心,但这个不可避免。
面对这个分别心,中国历史上儒、道(庄子)、墨、法,都给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案。欧美日俄非有他们的方案。
道家中,老子的理论和庄子的理论还不同。
某种意义上讲,庄子的是治理方案。
但老子的不是方案,老子的是治理理论,他给了理论没给方案。
老子为什么没给方案?
方案是活的,必须因时因事而变。
但基本理论是“死”的。
化死的理论为活的方案,才是圣人之治。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之道是不变的,今之有是万变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的理论完全可以汇通老子。
儒家讲修己安人,持经达变,就是老子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儒家后来的顽固不论,不是孔孟的问题,是他们的徒子徒孙的脑袋固化了。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等大儒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儒生和道士的分别心,才有儒道之争。
伟大如王阳明,还有一丝丝分别心。——详见《传习录》。
治理国家就几件事:
1,用兵;2,取天下;3,治天下;4,解决争贤、盗物、心乱三大问题。
如果去掉分别心,则治理天下可以简化如下:
争贤、盗货、心乱。
如果再去掉分别心,治理天下就简化如下:
解决“名”“欲”之争。
欲是生理上的需求,名是心理上的需求。
生理和心理合二为一,就是人。
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道德经》,之所以能被中日欧美所接受,是因为他的理论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合二为一的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呈现的智慧,
不论古今,不论中外,放之四海而皆准,时过万年而不变。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