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译文点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新诊疗共识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4/9184899.html

天下皆知美[1]之为美,斯恶[2]已;天下皆知善[3]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4],难易相成[5],长短相形[6],高下相盈[7],音声相和,前后相随[8]。

恒[9]也。

是以圣人[10]处无为[11]之事,行不言之教[12],万物作[13]焉而弗[14]始[15],生[16]而

弗有[17],为[18]而弗恃[19],功成而不居[20]。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1]。

(1)美:美好,与善同义。恶的反义词,丑的反义词。

(2)恶: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道)。

(3)善:平等(公平、公正、公道)。

(4)有无相生:有无一样,有无平等。

一个人真心想去行善,行了叫行善。如果一直没有机会去做这件善事,也叫行善了。真心想去做,没机会做,也等于做了。

(5)难易相成:难易一样,难易平等。

一件难事,谁来做都难,谁不做都不难。

(6)长短相形:长短一样,长短平等。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7)高下相盈:高下一样,高下平等。

在地球上看,有高下之分。如果跳出地球,站在地球外的空间看地球,没有

高下之分。

(8)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与前面的四组比对句一样,是对第一章“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进一步解释。

当人站在自己的自私立场上时,只能看到这六对的边界,即只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当人无私时,即站在平等立场上时,就可以看到这六对其实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9)恒:不变的道理。真理,是绝对的,是永恒不变的。凡是相对的,不恒的,

都不是真理。

(10)圣人:已经明白了人生宇宙真理真相的人,已经成功做成了人的人,懂道

理的人,天人合一的人。

(11)无为:没有为什么,没有目的,没有私利,无私,平等。

(12)教:教育,教化,教诲。

教有两种:一种是用语言教育;另一种是用行动教育。

(13)作:运作,使…运作。

(14)弗:不。

(15)始:发动者。

(16)生:创造。

(17)有:占有。

(18)为:做。

(19)恃:凭借,自恃己能。

(20)居:占有,统治,把持。

(21)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人占有东西,只是一种感觉,实际上人占有不了任

何东西。人有占有某东西的感觉,最后肯定会有失去的感觉。占有的感觉快活,

失去的感觉沮丧。人没有占有的感觉,才不会有失去的感觉。

为了达到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美的之目的而去做美,不是真正的美,而是丑。为了达到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善的之目的而去行善,不是真正的善,而是恶。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从有自私的角度看,是有边界的,是有区别的,是不一样的。从无自私的角度看,它们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是平等的。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所以,圣人做事,没有自私心,平等待人。圣人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教化他人,

与大自然一样,行的是不言之教。使万物运作而不以发动者的身份自居,创造万物而不占有万物,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帮助万物成就而不统治万物,不居功自傲,任万物在道的范围内,亦即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自由发展。

只有不去占有,才不会失去,没有占有的感觉,才不会有失去的感觉。

一、有句话叫,有心为善不是善,无心为善方为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善行,不能看这个人的行为动作,而是要看这个人的发心动机。

一个人行善,如果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善人,或者是为了巴结讨好别人,或者是为了积德积福,或者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是为了健康长寿,或者是为了其他什么利益好处,那么这种行善就属于“有为”。这种“有为”的行善,属于发心动机不纯,就算行为上做得再到位,表面上干得再漂亮再完美,也不是真善。

一个人行善,没有什么功利心,仅仅是出于自己的一种本能,只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良心良知,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这样做。这种行善,属于“无为”。这种“无为”的行善,才是真善。我们人类想要的善,是这一种,而不是前面的那种“有为”的假善。

由于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真善行,要看这个人做事的动机,这样,就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评判别人,带来了难度。因为,别人做事的真正动机,我们有时候很难看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才有人说,不要去随便评判别人。

二、大自然是这样演示的: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万物、各种各样的生命,但是并没有居功自傲,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创造者、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并没有去控制万物生命的命运,而是任由万物生命在天道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自由发展。

大自然这部无字天书向我们这样演示,其实是在向我们人类实行不言不教,是想帮助我们通过观察思考万物运作、生命变化现象,领悟出其中所隐含的一些做人道理:我们做人,也应该像大自然那样,无论立了多大的功,也不以功臣自居,也不傲慢自大,而是应该如同没立功一样。不应该轻易地去干扰他人的生活,更不应该随意地去控制别人,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应该任由每一个人去自由发展。

三、人类的自私,源于对物质的占有欲,源于对物质的执着。

如果把做人比作一个游戏的话,那这个做人游戏的目标就是,摆脱物质的束缚。即,摆脱物质的诱惑,摆脱对物质的占有欲,摆脱对物质的执着。

人们要想摆脱物质,完成做人的游戏任务,其实挺难的。这是因为,物质对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占有物质,支配物质,享受物质,会让人产生快感,会让人感觉舒服,会让人有成就感。人们往往很难抵御由物质给自己带来的这些诱惑。

物质,其实,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既是甜蜜的蜜罐,也是陷阱。人们往往架不住物质的糖衣炮弹的轰击,扑通扑通就掉进物质的陷阱里去了。

我们其实都是已经掉进了物质陷阱里的人,只是大家掉进去的深浅程度不一罢了。我们想再爬出物质的陷阱,说难那是难于上青天,可是说容易又不难。我们只要真正弄明白了以下道理,走出物质的陷阱,其实也并非太难的事/p>

1、人类的做人使命就是学会摆脱物质的束缚,最终让自己独立于物质之外。当自己独立于物质之外了,自己的心从此不再受物质的干扰了,做人也就成功了。

2、人其实是占有不了物质的。占有物质仅仅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并不是实情。任何一个人认为自己占有了物质,实际上都是一种错觉。人只能使用物质,并不能占有物质。

3、一个人如果想占有物质,那么在占有物质前,就会因为看到别人占有了物质而自己没占有,而嫉妒苦恼。

4、一个人走在追求物质的路途上,还没有得到物质以前,又会担心自己追求不到物质而焦虑烦恼。

5、一个人感觉自己已经占有了物质以后,这种占有的快感也只是暂时的。短暂的快感之后,这个人就会因为担心再失去自己已经占有的东西而忧心忡忡,而恐惧不安。

6、就算是我们自己的物质身体,我们也是没有所有权的。我们的物质身体,我们顶多也就有三四万天的使用权,使用期限一到,我们也是要交出去,也是要丟弃的。

7、一个人只要产生了占有的快感,那么以后就必须再品尝失去的痛苦。因为只要占有了,最后终究还是要再失去。若想没有失去的痛苦感觉,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占有。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