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中的3条识人术,我们不可不知 [复制链接]

1#

文章作者:琢磨君

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内圣外王”的帝王书籍;

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奇书;

还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甚至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

但不管怎么说,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万经之王”,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充满着大智慧,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一读再读。

读懂了《道德经》中的精髓,我们也就读懂了人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今天琢磨君给大家讲讲老子《道德经》中的这3条识人术。如果我们学会了这些识人术,便可以让生活中的虚伪之人无处遁形!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人,必定很少能够诚实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最后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人前很会做人,拍着胸脯让人对他们放心,其实他们这些人最不让人放心,背后的算计也最多!

或许,不是因为他们故意欺骗你,而是他们连自己的骗了;如果后面事情办不成,或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又装作可怜说“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然后对之前所说的承诺话只字不提。

说大话,谁都会,吹牛也不用上税,因此让那些虚情假意的人钻了空子。如果你阅历浅,人单纯,没有提防之心,就很容易相信了他们的漂亮话。

林逋《省心录》云:“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即:轻易允诺他人的人,诚信一定很少;当面称赞他人的人,背后一定在说坏话。

这句话也同一个道理:越是虚伪的人,表现出的信誓旦旦和恭维就越严重。

反倒是如孔子所说的“讷于言敏于行”,这样的人更加靠谱,更值得我们信赖!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德经·第五十六章》

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老子更加推崇做人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不要锋芒毕露,不要处处显摆。

半瓶子水,当当响;满瓶子水,反而没有响声。或许,这就是到达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

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而青涩的麦穗喜欢锋芒毕露;只有小鱼小虾才喜欢在水面上蹦跶,而大鱼们往往喜欢潜在水底,深藏不露。这些大自然的道理,用在人身上,依然适用!

生活中,某些人看着很木讷,话很少,但他们往往是大智若愚,懂得最多,知道的最多。为什么他们知而不言呢?因为一个人越有内涵,读书越多,见识越多,越知道自身渺小与无知,于是遵循“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处世哲学。

而那些话很多的人,往往刚知道一点知识,就非常自以为是,四处炫耀自己的才能,生怕他人不知道。这种人没有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总是浮在表面,很肤浅,也难有大智慧。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说:“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7%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