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为“检欲”,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为腹”。本章主旨是告诫人们过度追求各种感官享受,不仅毫无意义,还会伤害身心,所以应该收摄精神,向内修炼,而不是向外寻求感官刺激。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⑥。
①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指青、赤、黄、白、黑。目盲,眼花缭乱,各种颜色使人目眩。
②五音令人耳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耳聋,指各种乐音声调嘈杂,使人听觉不灵敏。
③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代指丰美的食物。爽,《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口爽,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各种味道的美味佳肴,使人的味觉受到伤害,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
④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纵横奔走,
纵情。畋猎,猎取禽兽。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驰骋在田野间纵情打猎,使人心放荡、狂野不止。
⑤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金银珠玉等珍奇异宝。妨,害、伤。行妨,伤害人的操行,伤德败性。
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不为
目,有两种说法。第一说是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第二说是腹指人的内在自我,目指外在的物质享受。陈鼓应教授说:“为腹”,即第三章“实其腹”“强其骨”,“不为目”即“虚其心”“弱其志”。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足。
“彼”,指“为目”的生活,即追逐外在物欲的生活;
“此”,指“为腹”的生活,即求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意思是说,圣人摆脱外界物欲的生活,而持守内心的安宁,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章,我给大家讲一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庄王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相互混战,相继出了春秋五霸,楚庄王就是其中之
一,他打败北方强大的晋国,饮马黄河,成就春秋霸业。其实,楚庄王曾经一度沉迷于声色犬马之
中,被视为昏庸之主。楚庄王继位后,少不经事,爱饮酒田猎,爱宝马美人,对朝政也是不闻不问。
晋国军队想吞并一直依附于楚国的蔡国,在楚国家门口向蔡国发起猛攻,蔡侯一面抗拒晋军,一面派人向楚国求救,楚庄王竟视而不见。不久,蔡都失陷,但楚国王宫却依然载歌载舞,群臣一片哗然。曾经依附、臣服于楚国的诸侯小国,见楚君如此昏庸,都心生反意。
一个强大的楚国,变得人人可欺。大夫苏丛忍受不住了,便来见楚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苏丛回答道:“我为自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丛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
楚庄王听完大怒,责斥苏丛:“你真是想死?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苏丛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
楚庄王同意苏丛的建议,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罢黜那些昔日和他一起观舞听歌、田猎游玩的佞臣,启用孙叔敖等人才,亲自处理朝政,很快楚国面貌一新,国力也迅速恢复,终于击败了强大的晋国,取得了霸主地位。
上一章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有的东西给人各种便利,空无的东西自有其作用。进一步推衍到人不能沉溺于外在实有的物欲,而应追求内在精神世界合乎大道。所以本章老子指出人太沉溺于外在物欲,如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等,追求感官享乐,会使生命伤损,心灵飘荡。得道的圣人能够摆脱外界物欲的诱惑,持守内心宁静过一种简单朴.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