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成王成圣,治理天下道 [复制链接]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圣的繁体写法为“聖”,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德,德行遍处施行。圣人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中国人追求的由“小康”到“大同”的发展愿景,至今仍在影响着亿万人民不懈奋斗。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多言,共81章,经文前前后后出现“圣人”的地方有29处之多。《道德经》宣传“王道”、“德政”,宣传以德治天下,要求身居高位者要以“圣人”为榜样,所以,对圣人之道的阐述贯穿经书的始终。本人试图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以期与同道者共享。

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要求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发展,不要将功德据为己有。治理天下德原则是:虚心实腹,弱智强骨,无欲无争,“以百姓为刍狗”,任凭其自作自息,控制有才智的人不要妄为生事,则可天下太平。

二、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认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运行。所以圣人要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得先机;要置身度外,反而能能成就自身,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不贪不争,委曲求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以轻率躁动治天下达到不与人争,则天下没有人能与其争的效果。

三、圣人要抱真守朴

圣人要抱真守朴,不妄为、不独断、革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衣食简朴而才干过人从不显露,达到不出行却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观窗外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的效果。

四、“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要平等善待良善与不善者,平等信任守信失信者,克制私欲,使天下人心思的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

五、“治大国若烹小鲜”

圣人要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圣人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无为无执,慎终如始,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地位居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民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有道不伤害人,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六、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有才干而不夸耀贤能,才能达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的目的。

七、“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圣人要以德报怨。圣人手执借据,但宽以待人,不倚势欺人,暴力索债。这种有德的善行,是永远得到天道庇佑的。

八、“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在最后一章对圣人之道做出了总结,就是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这样做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圣人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所以,要成为圣人,就要永远记住:做什么事都不要存有争强好胜之心。

圣人思想,在儒家经典中也有阐述。圣人在中国儒家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在中国古典书籍中记载的著名的儒家圣人有尧、舜和孔子。而孔子有名的学生如颜子和曾子等,还有后世的先贤大儒,只能是境界接近圣人的人。

《管子》第五篇记载的一篇文章是“圣人”。《管子》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善于分利于民。圣人不擅长分利于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样了。如果自己总是贪心不足,就不算是圣人了。所以,国家有事就取用于民,无事就藏富于民,只有圣人才善于把产业寄托于人民。人的本性,越是开导就越是通情达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面有政策,下面就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这个道理。

《管子》的思想,使到圣人的含义进一步泛化。于是,书圣、酒圣、诗圣、武圣遍地开花,为了区别,孔子有了专用的称号,就是“元圣”或者“文圣”了。

在中国的佛教经典中,圣人是指证得圣智,在见道位以上之人。

中国典籍中的圣人形象,是给那些希望朝圣人方向修养的人学习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可惜从古至今,公认的圣人只有5个半:一是墨家的圣人大禹,二是儒家的圣人孔子,三是道家的圣人老子,四是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元圣”周公。五是被誉为“心圣”,成为明代从祀孔庙的“四大学者”之一被评“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王阳明。

最后半个圣人是创立湘军、留下识人用人、规范自身德行、谨守曾氏家风故事、被评为“(晚清)中兴第一功臣”的曾国藩。这些圣人的含义与《道德经》中的圣人,已相去甚远了。

自古以来,圣人一词都是敬称。可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主张打倒“孔家店”,在如此不严肃的背景下,人们失去了对孔子的尊敬,反而认为“圣人”这个称呼是对儒家思想的讽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