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39道德经章解第39章一是基 [复制链接]

1#
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

这里的一,很多人解读成为“道”,应该是不准确的。在本篇中,一,是构成事物存在的东西,失去了它,事物就不存,但它又是卑微的,低下的,不显眼的。只有这样分解,后面那段“故、所以”的逻辑才顺当,上一章和这章有了思考的延续性,也符合接下来一章“弱者道之用”的进一步推导。

那么这个一究竟是什么?后文谓“道生一、一生二”,一,就是道母所缘起的每一个系统最初始的那些元素,前面所说的“无名之朴”,这些元素尚未演变成二,不具备阴阳的两面性。微观层面,大致就是“复归于无物”的那个无物,或者说是希夷微,就是生物中的碱基对,物理中的力,物质中的质子中子电子玻色子,化学中的基本元素,数学中的0。宏观层面,就是人类社会的婴儿,器物的组成配件,筑成城墙的泥土,计算机程序中的IF-THEN,经济学中的自然人。

孔子晚年说悟道一以贯之,可以认为他是能够用道的思维统领他所认知的一切了。朱熹承接孟子说格物致知,那么格物格什么?就是格出事物的那些“一”,以及他们组装糅杂的机理,搞清楚朴散为器的所有链条,这是一个需要极端勤奋的过程。王阳明进一步做减法,说致良知,那么他是如何做到实现良知的?就是建立了统筹这些链条的极简模型,且将之和道的模型实现了一一对照,从而恍然大悟,一通百通。“通”,就是良知,通了之后再去求知,了解事物的机理,就容易多了。

在本章,老子说:

道存在于万物之前,万物遵循着道演化发展,我们观察着万物生化勃发又复归于无,周而复始,螺旋演进,总是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在不减不灭地起着作用,树木损耗着泥土复归泥土,竹子制作成各种器物后总有路径演化为新的竹子,水变换着形态却总回复到液态的甘甜状。这些基本的机理,我不想给它们命名,因为人的认识注定要随伴随道的演进而演进,此时之希夷微肯定不是彼时之希夷微,而它们又那么不起眼,似乎都不配拥有名字,姑且就叫它们老一好了。

我看到诸多事物都由我不了解的老一在起作用。

天空有了它,就清朗云淡;大地有了它,就稳重沉默;神思有了它,就清晰有序;山谷有了它,就生机不绝。万物的存在,都是因为它。而即使是侯王,之所以是侯王,也总是最不起眼的那些人和事物在托起他。

如果再进一步细细分辨这个事的无,假设没有了老一呢?

天如果没有老一维持着清朗,多半就要被乌云切割

地如果没有老一维持着稳重,多半要变成废土

神思如果没有它维持清晰,多半就要糊涂安歇

山谷如果没有它维持充盈,多半要生机断绝

那么万物没有了它去维持存在,也就不存在了

侯王没有了它的托起呢?也就无法维持他身处的高位

所以从这些事上我看到了什么呢?正像圣人的行旅离不开他的行囊,美妙的风景不足以让他离开辎重,被重而宝之的那些事物,总是依靠卑微无名而生存。空灵的精神需求,首先来自于朴素的物质需求的实现。高高在上的那些,正如庄子说的,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它们的高位离不开下方的每一捧泥土。但是现在已经有太多人搞不清这个道理,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侯王为什么要自称孤、寡、不榖,这种现象,不正是往圣们早就认识到,以贱为本才符合道的道理,并把它作为立身的定位?

——所以上一章的所列举的那些本质上处在浅层的,看过去略显浮华的认知,不应被当成整个系统的评价标准,它们注定失真。

不是吗?成就了所有事物的是谁?是老一,可它依然无名无姓。故而问道的人,不应该追求华美如玉,而应追求质朴如石。

--------------------------

欢迎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