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①毂:[gū]车轮中心的圆木。
②埏埴:[shānzhí]和泥制作陶器。
③户牖:[hùyǒu]门窗;门户。
三十根辐条汇聚连接在一个毂上,毂中有孔洞,是个空无,才有了车的功能;和泥制作陶器,有了陶器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可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门窗四壁所围的中空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有”创造了利用的条件,而条伯之下的“无”形成了实际利用的内容。
与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及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说法类似,本章是老子在继续讲“有”与“无”的辩证法。
黑格尔是辩证法的大家,居然说中国没有哲学。事实上他可能没有读过老子。如果读了,他也得认老子才是辩证法的老祖宗。黑格尔和马克思只是把辩证法讲的更系统些,而老子讲的辩证法在人生哲学方面有着更深的洞见。这个说法一定会有人反对,甚至不屑。先别怼,看看我给出的理由。
请看,老子讲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有生于无”。而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反者道之动”,可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从“有”返回到“无”。从而接近于“道”,然后在应对外部世界上就会产生“知常曰明”的智慧优势,进一步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和“柔弱胜刚强”。这比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强的太多了!
但就《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来讲,年来,大家都在瞎子摸象。融汇贯通难以做到。仔细想想,我以为主要有三个障碍挡着。一个是修行境界。老子对于道的认知,是修行状态下的感悟,没有达到过老子那个修行境界的,实难正确理解他所说“道”的玄妙。
第二是对于哲学辩证法的认知。老子第一章就讲“有”和“无”两者是众妙之门。也就是说有和无的辩证法是打开老子道之玄妙的钥匙。如果没有对辩证法的清晰认知,也就进不了老子玄妙的家门。
第三是对《道德经》中的“啬”(第59章)和“俭”(第67章)难以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这两个字是“柔弱胜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这两个字的重要性,对“柔弱胜刚强”的解读就无法通透。用现代概念来说这两个字的话,就是为规避风险所制定的资源管理规则。
过了这三关,对《道德经》领悟将有望通透贯通了。
下面顺便说一个关于辩证法概念的常见误解。
很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上都会存在一种误解。说一切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更有批评辩证法的人,借此认为辩证法是诡辩术。
在分析一个事物,或一个系统,或一个格局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把它们内部运动主要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正一反,或一阴一阳,看看他们相互间争斗的趋势和发展状态,这是辩证法的方法。
而将一个事物说它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是我们在将该事物做为一个整休,来分析该事物的属性或特点,进一步说这些个特点或属性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这是我们对事物整体性的一种认知,与辩证法无关。
显然,辩证法是将一个事物将内部运动分成两部分的分析学问;而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是将事物做为一个整体,在说它的属性与功能。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