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道医学》一书的作者熊春锦教授曾在“之乎者也”中的奥秘——为什么提倡诵《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讲座中说过:
道德根文化基因应用的三阶段:“古文阶段”、“文言文阶段”与“白话文阶段”。
在研究道德根文化大系统中,一般将古文阶段定义为秦代以前较为合理。然后,可以将五四运动之前的历史时期,定义为文言文阶段。
而将五四运动以后定义为白话文阶段。
古文的功用,主要是供人们诵读吟咏,特别是内观配合诵读吟咏。
中国的文和字,其中许多文字,都是对体内某一性慧现象的全息性定形和定名,依据黄帝的形名学说,在诵读和吟咏时,配合内观,也就是在与这些慧性组织、结构、性体进行呼唤和交流,极为有益于启动和激活人体内的性慧系统。
而且,古代形成和制定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行文特征,全都与修身的内求法直接相关,四言是要求人们在念诵吟咏时主动从上到下对应于人体的三腔一体,要求同步内观文或者字的出现。
也就是内观颅脑腔、胸腔、腹腔的正中央,也称之为上、中、下三个丹田,再加上人体内的地,这个地就是阴蹻(前列腺)区。这种诵读方法,在方法归类中属于“归一法”,“中和法”。
而五言、六言、七言则是分别增加语音对胃腑、喉区、头顶百会的同步振荡。
而人体内中脉上的这七个点,恰巧又全部都是启动人体性慧基因,产生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键路径和通道。
只是在这七个点上,又以三腔一体最为关键。因此,四言律就成为古文中最为多见的一种行文定律。
《黄帝四经》、老子《德道经》全都保存并且运用着这种行文律,而且在关键处的应用,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只要诵读一下道篇第一章,就会有这种感受。这种确保文化与修身紧密结合,兼顾性慧基因启用的定制,也就构成了中国古文全都以诵读、吟咏为学习主要方法的机制。
在现代人的眼中,古文之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古代那种书写材料贵重,在龟甲和竹简上书写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先人却不畏困难地、高频率地使用一些看起并无实际价值的虚词。
“之乎者也”几个字,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几个字在秦前的古文之中比较多见,在秦汉以后才逐步减少下来。其中也是古文的终结,文言文的兴起作为一个转换。
实质上则是“道德根文化”向“儒学文化”的全面转换。
由于前人并未回答古文中为什么要频繁使用“之乎者也”,而且自汉儒时代起,这几个字的应用开始脱离了道德根文化时期使用的方式。
因此,在白话文时期,人们就将之乎者也全都冠以文言虚词,
而且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其实,人们仅仅站在汉字基因和文言文的角度上,是无法正确解读“之乎者也”现象的。
而且如果没有修身内证的基础以及内求慧观的能力,以及长期坚持认真诵读的实践经验配合,那么也就难解“之乎者也”之谜,只能盲从于智识者的解析之中。
前面我们已经剖析了文理基因诞生,源自于内取诸身,外取诸物。是一个内观与外观的整体应用过程。
之乎者也几个字,其实全都是源自于性慧的内观,诞生于性慧基因的基础之上。
而且,这几个字全部都对修身,对激活人体内的性慧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正如《黄帝四经》中所说:“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内观中的这些特殊点和区域,以及变动过程,在慧观下被发现以后,运用文理记录下来,并且赋予读音,这就是形名立。
形名一旦这样被确立以后,那么,只要呼唤、诵读、吟咏它,不论它是在太极黑境还是太极白境,都会响应。
我们在研究时一定要高度注意,道德根文化中的古文,特别是经典,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供给人们诵读吟咏学习记忆的,书写记录保存的功能反而处在次要的位置上。
而且,这种诵读吟咏还应当结合修身的内观,发挥启动激活人体内性慧基因的功效。
因此文理的象形性和“名”的读音性就是其中的灵魂。
同时抓住形名而诵读,并且运用内观配合,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诵读开慧益智的功效。下面我们将这四个字分别作一下分析。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
一、“也”字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也”字,在古文中使用的频率极高,例如《德道经》五千言中出现了次。在《黄帝四经》中则出现了86次。
“也”字一般全都应用于句子的尾部,作为最后一个字结束,很容易被人误解成句末语气词。其实之所以用在句末。
那是因为它在人体内特定的位置所决定的。也字在人体内所观察到的位置:男性是在前列腺区域,女性则在子宫后穹隆下方。
《说文解字》也指出了:“女阴也。象形。”
但是概念比较模糊,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它是蛇的形状,本义是蛇,但是却并不是指外界的蛇,而是像伏羲与女娲图一样,是指的身体内的灵蛇,先天肾气中的肾火。
关于人体内的灵蛇,我们已经专题讲过在此不再重复。只需牢记,“也”的文理形态,就是体内的灵蛇,而“也”的读音,就是呼唤体内的内蛇。
如果在经典诵读中再加上主动内观阴蹻配合形名,也就是掌握了其中的真谛。
《大悲咒》是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著名佛经。而且她是专门供人们进行诵读的经典,没有进行中文之义的翻译,属于读音直译的经典。
如果我们将这部只供诵读的经典,与老子《德道经》中的“之乎者也”几个字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的秘密。
佛经同样极其高度地重视“也”字的调用。佛经中的“也”,只是取音而不取字,凡是“也”字音的地方,全部都用夜,耶、曳进行替代。
这种取字音不取字形的方法,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区别佛学与道学和儒学的区别性。另一方面是经文诵读时声调顿挫的需要。
统计了一下,《大悲咒》全文个字。类似“也”音的字多达33个。“之”音,1个,“乎”字音的6个。“者”字音的3个。
同样可见也字音字使用频率之高。为什么这部佛学经典使用也字音如此高的频率呢?
因为古印度的文化,对体内的灵蛇同样了解非常详细。并有专门的方法进行习练,从而调动自己的先天肾气能量,实现天人合一。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汉代儒学对老子五千言中这个“也”字的编修情况。我们仅抽出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进行比较分析:
帛书本道篇第一章,共64个字,也字就共有八个。之字四个,一个者字。通行本道篇第一章:也字在汉代全部被删除,四个之,一个者。
帛书本德篇第一章,共字。也字共有八个,之字九个,二个者字。通行本德篇第一章,也字被删除六个,剩下二个。之字十个。二个者。
而且,在帛书的道篇第一章中,开始是四言连续四句,然后紧接着二句七言,再一句五言,接着在二句四言之后接着一句五言,再又回到四言句四句。
全章共十四句,也字却使了八句八次,占据全章的一半以上。也说明启动先天肾气的重要性。
这现象如果没有修身的实践,是很难正确理解这种高度重视启动和激活体内先天肾气的应用,在经典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同时的汉代之所以出现将这非常重要的八个“也”字全部删除的奇怪现象,只能说是一种丢失内求法以后的愚智行为。
不知诵读时同步进行体内精气神调动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失传于古文诵读的灵魂。
我们可以现场试一试:我们运用在上中下三丹田和这个前列腺,昔肌群,来由上往下诵,《德道经》中的道篇第一章:
道可道也,(一开始诵你自己的会阴一定会自动收缩,但是要有一定的基础,自己就会跳动,就会像喷泉一样有能量,整个人就成了一,一体。)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每一个字都落实到特定的位置。)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第五句第六句,只不过是用了七,就在七个位置上把它逐一地观想出来。熟练以后是很容易的。)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我们同步运用一下这种“归一法”,体验以后必有所感。所以这种经典诵读配合内观合一,就是古文的特点。
古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没有标点符号,其中的为什么,大家可以自己解答了。
二、“之”字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同样极高,它在《德道经》中出现了次。在黄帝四经中出现了次。为什么要高频率使这个字?
同样是因为古文需要内观修身,配合诵读吟咏而激活体内的精气神,开慧益智。而且,之字本身就是原生于人体之内,而不是体外。
《说文解字》将之字分析为地上新长的草。而有些学者依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将之字分析成上面是一只脚丫子,下面是地。
这些定义都有理,但是并不准确,背离了道德根文化是修身文化这一灵魂,忽略了文理基因是“外取诸物,内取诸身”的原则。
“之”字下面的一横,的确是代表象形于地,但是它是象喻身国内天地中的地。
它象形于体内小腹区域内的这个“地”,而上面的结构,则是其小无内地象形于细胞的结构形态,象形于以阴蹻为地向上传输灵蛇肾气能量的管道。
人体中脉就是一体三支。这一人体内的组织结构现象,修身有素者都会具有切体会。
只是我们的祖先早就将这种内观所得,象形化地予以文理基因化,并且在古文中大量使用,让人们内视它,呼唤它,使它早日发挥向上传输自已体内的先天肾气,并且尽快连接身外的大天,获得更多的能量,实现天人合一。
这些运用的方法,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古代圣人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关心着我们后代子孙,保证中华子孙们的智慧开启。
老子《德道经》中使用之字最为典型的是第十四章《尊贵》,全章76个字,之字就使用了16次之多。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德道经》第十四章尊贵
全章如果分成20句,就只有四句没有用之字。
这种高频率地在体内依据黄帝的形名学说,通过诵读吟咏而呼唤体内细胞组织结构或者体内“地气”即肾气,向上传输的现象,离开“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且老子在本章中使用之字16次的现象,也与人类胚胎发育中,卵细胞分裂的二、四、六、八、十六之数高度巧合,十六构成分裂基础,也并非偶然。
“之”字在古文中的应用,由于它在体内的象形,是小腹腔内的内观组织结构形态,这也就基本决定着它在古文语句中使用的位置,大多数必定会在句尾,
但是由于能量的向上传输性,它也可使用在语句的中部和接近语句的最前部,但一般不会使用于语句的最前端。
现代人用“之乎者也”构成一句,将之字用在句端,其实也就明显地犯下本质性的错误,说明我们现在的愚智的确是纯粹只用大脑,
所以这个“之”也跑到大脑里边来了,只是没有根,下边的都不通,只是一个脑瓜子,向着天而已,形像而质不像。是愚智的一种必然结果。
(考虑篇幅问题,有部分内容省略~)
《老子-德道经》的双一章,是整个五千言的总纲,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金钥匙,故初学建议以熟读背诵双一章开始,每次最少三遍或七遍以上!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四十五章观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该文摘选自熊春锦老师部分讲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