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再谈什么是“道”,天与人皆为生命的体现形式
道是难以让人理解的,何况又有太多的人已经被自发的一些生活经验和思维方法所洗脑,这就使得道更难让人理解。
如果告诉你在仁义礼智之前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您根本就不相信,并且还会一直和笔者辩论:这仁义礼智已经非常完美了,为什么就不是道呢?
《道德经》第23章说:“希言自然。”少说话,按照事态本来的样子和规律去做事。少说话是指减少人为的主观倾向造成的错误判断,按照事态本来的样子和规律去做事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我们自身拥有冷静的头脑和不凡的气度,然后通过审慎的观察和思考才能获得恰如其分的应对之策。
但是上述方法还仅仅是我们观察外在客体世界的一些简单的粗疏的办法,因为随着人的修为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动力(愿力)不同,客体世界在人脑海中呈现的样子也往往各异。
客体世界的规律是什么,人类社会的规律是什么,人又应该怎样审时度势、因循规律去做事,这恐怕是人类社会永远研究的一个课题。
《道德经》第23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狂风下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在操纵此呢?这就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
这又是在说什么?其实这一段揭示了以下几点:
1、天地操纵的这个世界即使是极其强盛者也有衰败的时候,或者说天地操纵的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再到强盛,最后到衰败的过程。
2、天地是如此,人更是如此,相之上,不存在永恒的存在。但是在此处,我们不由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以什么方式去判断事物生命的有无。
我们现今的科学大多以有机物的特性来判断生命的一个标准,事实上我们仔细思索,不难发现,生命的形式往往也是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再到灭亡的一个过程,只是人们执着于生命形式呈现时的能动性,因此不愿看到万事万物消亡时的无性特性。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总结出广义生命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生命的能动选择性;二是生命形式的循环性。
没有循环性,生命形式无法存在;没有生命形式的能动性,人也不会误以为生命形式存在。
从这两个角度讲,宇宙之中的生命形式就变得多种多样,而非只有人认为的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这样几种。
3、《道德经》中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这一章却又说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这又是在说什么。显然这是在告诉我们无论是人,还是天地,都不是长久的,只有道和自然才是长久的。所以,最高明的追求是对道的追求。
《道德经》第23章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
0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23章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依从于道去思索去做事的,自然所得结果也会以道的形式而表现(一切顺其自然,不会产生灾厄);用“德”的方式去思索做事的,自然结果也只能达到“德”的效果;用“失”的方式去思索做事的,自然结果也只能达到“失”的效果。
在这里“道”和“德”的概念较难理解,我们现在通过两者的对比来理解一下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1、我们查“德”字的古义,不难发现“德”字有“行走要正,眼看要直”的意思,通过此,我们不难引申出“德”字多是对人的外在行为品行的要求。相对于“道”字追求自然来讲,“德”字更多了一层人为的因素。
2、查百度词典,不难发现“德”字除了品德之意之外,还有“恩惠、好处”等义,这说明“德”字还有一层通过施加恩惠以显其“德”的意思。这就使得“德”的含义有了以“利”诱之这层意思。相反,道似乎更客观,更接近于我们现今说的“规律”、“规则”等含义。
当然,有人也许会反驳,美好的品德也是人类社会在规律作用下的产物呀,但是,大家必须清楚,人类一旦把某种“道”形式化,那就不再是永恒不变的“道”,因为绝对的真理从来都是变动不居的,也都是应时而现的。这也印证了《道德经》第23章中“希言自然”一说。
正版包邮论语老子道德经原著全集全解完整版无删减译文精装锁线大厚本老子孔子书籍儒家国学经淘宝¥45¥购买
3、从某种程度来说,由于“德”具有了人的某种主观因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这就使得“德”的效果没有“道”那么完备,或者说在行事的时候表现出一定的副作用。
《道德经》第23章最后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可以得出两层意思:一统治者有使百姓不相信的地方,一定就会有人对他不再信任。二只要有人不信任他,他就一定有使人不相信他的地方。这两种解释好像非常一致,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对于后者的追求才更接近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