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简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目盲:比喻眼花缭乱。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口爽:口味伤败。为腹不为目:要朴实且勿虚华。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作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本章阐述的是人生的养生之道。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对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常会是穷奢极欲,然后就会出现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古代社会是以人性为主,人的本性是至净圆满的永恒。所以古代社会会束缚住人的很多欲望,从而给人感觉古代社会是封建压迫束缚人的社会。而现在社会是以人的欲望为主,所以人的作为就常会坏伦乱纲。有时候真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但是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自由。完全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
对于世上可见物想要的念头都得适可而止,守持中道,不然就会终将得不偿失。世上的可见物有好的一方面,也有负的一方面。以阴阳平衡之道讲之,世上的可见物都不能太执着了,否则就成了着相,完全就随着相的运动而运动,随着相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境随心转,不能心随境转。
(1)廉政思想的萌芽状态
古代廉政思想,是在先秦时期萌芽和兴起的。这一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和战国几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劳动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在氏族内部财产公有,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剥削,也无国家与法律,人们的社会地位平等。
正如《礼记·礼运》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和部落首领没有什么特权和君主独尊的意识,相反的,“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倒是相当强烈的。这种公仆意识的产生,就是我国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意思是说: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假如等同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氏族和部落首领不仅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而且还以戒言或名言的形式去诲人律己。
轩辕黄帝在《诲颛顼》中写道:“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意思是说: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官了。
尧在《尧戒》中写道:“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意思是说:做事应该兢兢业业,每日都要谨慎从事。否则,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会被小土堆绊倒。
廉政的先决条件是廉吏,因此对官员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氏族和部落首领们认为:继承人必须有极好的德行,足以做百官和庶民的楷模;继承人必须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而不后退,因日后他是千万臣民的公仆,而不是高压于人上的至尊;继承人必须有智慧,谋事周到,能提出非常正确的施政意见。
尧对选择继承人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也是十分严格的。尧曾经询问四方诸侯之长:“你们之中谁能顺应天命,我把天子之位让给他。”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是:“我们的德行卑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随即向尧推荐舜。
尧问舜的德行如何,诸侯们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他父亲心术不正,他的母亲善于撒谎,他的弟弟十分傲慢,虞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都使他们改恶从善了。”
舜即位后,也曾经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商议选任一批公职人员。有人推荐皋陶,舜告诫他说:“只有公正廉明才能使人心服。”
有人推举伯夷做主持典礼的官员,舜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他同时叮嘱伯夷说:“要清明正直。”舜还对那些新任命的其他公职人员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啊!要时刻记住上天交付给我的事业,要竭尽全力辅助好。”
舜时代提出从政者要有9种品德:“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意思是说: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做事主动坚决又有节制,能力强又能协调好关系,处事公平而持重,耐心随顺又极其果敢,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行事谨慎如履薄冰,办事方式柔和而又立场坚定,与人为善又严肃负责。
依照这些品德,舜不仅要求自己公正廉明,还每3年考核这些公职人员的政绩一次。经过3次考核后,清正廉明的就升迁,否则就降级。由于舜加强了廉政建设,百官尽力,百姓满意,于是一切事业都振兴起来了。
禹继承了舜的帝位后,也表白了自己的廉政理念。他说:“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意思是说:老百姓家里没有吃的东西,我就无法支使他们;事情做成了,却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我就无法激励他们。
尧舜禹均能时时刻刻自检自律,可谓积极的自我监督。同时,他们以自己的行政理念来倡导勤俭廉明之风,促使了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尧舜禹既是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的古昔圣王,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以至于后来的儒家和墨家都以尧舜禹为号召,而且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舜禹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们的业绩。
古代廉政思想真正兴起,是在奴隶制时期。自从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后,加上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这是历史上的奴隶制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奴隶主阶级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效管理,开始寻求实现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随着奴隶制国家机器的逐步发展完善,管理效能的日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不得不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
奴隶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民不畏死”,对待人民的反抗,必须加强国家政权自身的建设,其中就包括廉政建设。这样,奴隶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陆续提出了一些有关廉政建设的思想主张,廉政思想便在当时的政治思想领域内开始逐步兴起。
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大大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同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对各国的奴隶主贵族政权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奴隶主阶级进一步加强了廉政建设的紧迫感。
这一时期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奴隶制国家政权整体作为规范对象,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改善管理政策;二是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管理者个体作为规范对象。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和文化大繁荣,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廉政思想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召公首先成为廉洁官吏
尧舜禹的“为民父母”的公仆意识,在周代的召公身上得到了鲜明体现。
召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故称“召公”,又称“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召地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公元前年,周武王在灭商3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姬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是西周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因当时周成王年仅13岁,便由周公和召公两人辅政。
周公和召公两个人以陕即今河南省陕县张汴原为界,分陕而治,召公主西。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又称为“分陕石柱”,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界碑。
召公以人为本,爱民如子,俭以奉身,正道直行,仁厚威重,政肃民清,从侯爵伯爵到老百姓,每一个人都有适应的职位,没有失业的,人人安居乐业。
召公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以纣为戒,免除暴政,轻徭薄赋。所辖区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召公还常常不辞辛苦,下乡巡视察看,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了解百姓疾苦,奖励农桑,山山岭岭留下了他的足迹,村村寨寨常现他的身影。凡遇民间诉讼,他都仔细察明,秉公决断。
那时黄河经常泛滥,气候干旱成灾。召公就在甘棠树下和百姓一起寻找救灾大计,共谋抗旱方略。鼓励青壮年奋力自救,攀山越岭,寻找水源。
一天,召公来到崤山一带,太阳落山,为了不打扰百姓,他就在甘棠树下,搭一草棚住下。地方官吏要让百姓腾出房屋让他歇息,召公马上制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这不是仁政。”
这样,召公就在山野的棠树下休息,摘吃棠梨果子解渴充饥,并告诫地方官吏:“这甘棠树真好,浓荫郁郁葱葱,果实甜酸可口,百姓劳作累了,可以歇息解渴,要让百姓好好保护它,不要乱砍滥伐,把它做柴薪。”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