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道德经有感舍之有道,得之有道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译文: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

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由于不像任何事物的样子,所以不能以万物之名命名,只能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其广大所以大象无形,且“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正如“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就是因为不像任何事物,才显得其大,如果像某一种事物,而命名之,那就是非恒道,非恒名了,就显得没有那么伟大,而只是渺小了。

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慈即是柔,即是爱,柔为静,而“清静为天下正”,清净而无为,无为在不知者看来似为弱,但“弱者道之用”看似弱实则柔,而柔不仅能“柔弱胜刚强”,而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犹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之柔弱但善居于下,懂得聚敛,因此柔弱如水却汇聚成海,内在巨大能量,爆发之时排山倒海,岂能不勇武?

俭啬即节俭字面上看就是节俭之意,只有平时注意节约,才能有所积累,才能在有所需时,大方为之。就好像有些人平时不节俭乱花钱,等到真的办正事时,很是拮据,但相反,平时节俭,不该花的不花,待到正事时,不会手无举措,反正可以大方行事。不仅如此,节俭也可以说是不要过度消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论是家人,同时,夫妻,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维系并增进情感,如此,才会有雪中送炭。

同时俭啬也有收敛的意思,如得意之时莫忘形,忘形则物极必反,应“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凡事不为天下先,“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对于好处,满足欲望之事不要争先恐后,而是居于人后,以众人的利益为先,自己的为后,可得众人的尊重,爱戴,得到大家的信任,才能成为万物之长。

道德经: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舍慈求勇犹如无源之水,何以纳百川,何以排山倒海?舍俭求广犹如无本之木,何以大方为之,何以增情厚义?舍后求先犹如舍近求远,一动不如一静,原本清静无为,不与天下争,反而“后其身而身先”,若是只顾争先,只顾及自身利益,不顾及众人之愿,则是与天下争,那只有走向死亡。柔慈于万物,胜于刚强,所护道之所向。

做人亦是如此,无论有多少才华,多少财富,多少能量,要懂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懂得收敛锋芒,聚敛精神,等待时机,厚积薄发;且凡事不应事事争先,需知无舍无得,万千舍弃,只为得一,一是什么?问道之人则为道,世俗之人则为名,财,权,正如人们常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鸣之时要的是韬光养晦,欲要人上人,则琐事居于人后,众人推崇,则合适之时必为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