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国学·《道德经》元派详解
第八章·二十二·善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几于道的不单单只有水,而是一切自然,而人取水德为用,也只是万法之一,水德不是全部。
居善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水润下,所以善地为众人之所恶的位卑之处;另一种是说水无常形,因势而转,所以善地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文中之意应该是位卑之地善,但元派支持因势而转的看法,所以不支持原文之意。
心善渊。解释没有分歧,但是深度不够。渊是指虚谷,是指道的境界。在“体”上,本心不动,就是开立虚谷,若无若存。但在“用”上,却是有相的,首先是深广,如宇宙般,浩浩渺渺,无边无际,能容六合八荒。其次是空灵,这和道体的空不同,这是真的空,但是不能空无一物,而是因为心主神,如果心中诸事夹杂,纠缠不清,是不利于处理问题的。有人一心二用非常不错,或者有的确实厉害,但大部分的一心二用都是在不断切换处理,在同一时间单位上,依旧是一心一意。所以心空才不乱,心有灵才不呆。
与善仁。这非常对,但是以前说到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时候也说过,任何时候说仁,其实都是五德具足的仁,只是在仁的角度看到仁而已,并不是没有其他四德。
言善信。信和仁都是五德之一,所以说到信依旧是五德具足的信才对。信是强作用力,它不但能给自己最大的内心力量,而且可以和外界建立起非常强大的力场,加之五德共同作用,其力量不可小觑。而且不得不强调的是,信是枢纽,而且是转动的轴承。
政善治。善治必然是无为而治,这也是老子不断说的。要使得人们都不觉得有治理的存在就自然而然的都过得挺好,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无为而治。这里关键在于“都过得挺好”。若是纯粹放养,必然人道主事,最后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要管理,却管得无声无息,几若无,却所有的人几乎都过得不错,就非常难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构建出一个能够自我发展、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适应的生态系统。这是理念,而理念必然融合并平衡了儒墨思想,再通过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来一步步完善的。
事善能。这也有分歧,一说水多变化,所以善能就是万精油。另一说是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处理问题时候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对方薄弱的地方,因为水就这么流。元派认为文中之意应该是第二种,也支持这种看法。
动善时。这个就没有分歧了,易道关键之一就是时,把握时机无论哪里都非常重要,符合易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就需要分别看待了。
首先是从道体的角度看,道体本身就没有因果,而且道体不争不让,无喜无悲。然后,就需要从道用的角度看,道用不争,那么其结果就丰富了,有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也有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所以,不一定不争就是好事,也不一定争就是好事。
盖因道用尽属阴阳造化,是易道主事。易道变化,无有常态,需仔细分析己方力量和能力以及外部环境,中和判断过后才能定夺。争,力量会消耗,会迎来压力,会面对考验,但或许获利也颇多;不争,得以修养,力量得以保全,减少压力,但或许此消彼长之下自己会越发落后。
……
上一节:《道德经》第八章·二十一·几于道
下一节:《道德经》第九章·二十三·太极(·06·09·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