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道经顶天立地大丈夫,大丈夫的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手术成果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6/5792159.html

我们称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为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一词最早出自哪里?可能有的人会说是《孟子》,实际上最早出自《德道经》。

《德篇第一》: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礼,是忠诚、诚信的浅薄,还是混乱的开端。先前的认知,是大道的浮华显现,还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处世居于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居于朴实,而不居于浅薄。所以要去除浅薄和浮华,而选择敦厚和朴实。

西周的“六艺”教学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礼”教为“六艺”之首,取社交敬人之所需。然而“礼”是表面形式上的作为,未必是真心实意的体现,所以忠实、诚信才是社交的基础。“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此句具有双关涵义。既是讲前面的内容是表面文章,又讲了认识论的基本特点。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先入为主的认知观会影响后进的认知。先入为主的逻辑思维会对后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负面作用,而后进的认知常常会推翻先前的认知,这是靠实践检验出来的,而老子一句话做了高度的总结。

大丈夫立身处世,以诚信为本,而不是流于“礼”的表面形式;具有发展和与时俱进的观念,而不泥古守旧。破除先入为主的逻辑思维,对人们认识老子文通行本的混乱,接受连贯通顺的“十五篇”,也具有实际意义。老子的高徒文子对“大丈夫”做了详细的描述。

《文子道原篇》:

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大丈夫泰然处世,淡泊名利,无忧无虑没有杂念,以苍天做铺盖,以大地做行程,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引导,以阴阳五行为驾驭,行于八荒开辟道路,徜徉天地毫无懈怠,出入之间无固定的门径。

文子笔下的大丈夫处于自然状态,具备自然之道,有一种顶天立地傲然于世的风范,可称之为仙风道骨。而孟子也对大丈夫做了一番阐述。

《孟子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居住在天下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公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的大道之上。实现志愿,就和民众一起顺随正道;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走在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信念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压武力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叫做大丈夫。

孟子笔下的大丈夫秉承了文子的部分特征,而具有了主观意志的特点,具备了社会属性。天道自然,人为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纷繁复杂,能具备公理正义的人方为大丈夫。

希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够多一些大丈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