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r60h100/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

就像杯子是空的才能盛水一样,道是在虚空的状态下创造万物,并且不自满。如果人心充满欲望,哪里还能装下创造之源?清除欲望,放空身心,时刻保持空杯状态,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这是活在当下的真实含义。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人拥有的只有当下这一刻,无论工作、吃饭还是阅读这段文字,都发生在当下时刻。现实中,人在当下,心却被过去或未来的事缠绕,降低当下做事的质量,岂不知,人生由每一个当下组成,做好当下等于把握人生,因为当下会成为过去,未来也是以当下的方式来到生活。大师说:开悟前,劈柴时想做饭,做饭时想劈柴;开悟后,劈柴就是劈柴,做饭就是做饭。道,深不可测,广不可量,是生化万物之本源。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如果把风看做生命体,那它的身体是虚空,行为的外显是树摇草动。道亦然,以虚为体,浩浩渊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化万物,连绵不绝,就像海纳百川不见盈满。凡锐利之物,锋芒毕露易伤人。如果人争强好胜,逞能炫耀,待人接物则盛气凌人,若不磨去棱角,伤人害己。挫其锐从解决内心的纷扰下手,一切都是心的问题,所以阳明心学讲“存天理,去人欲”,儒家提倡“修心养性”,佛学说“明心见性”,基督教宣扬爱与感恩,歌中唱“不过是心有魔债”,如不清空内心欲望,它将如毒蛇般束缚着人,腐蚀灵魂,遮蔽真相的面目,如此,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知道欲望有害的人不那么做了)。和其光者,与世同俗,表面看来与常人无异,吃喝拉撒,结婚生子,但内心不染纤尘,出淤泥而不染,常心怀慈悲,点亮自性之灯,照亮世间万物。道,虚无缥缈,又真实存在,不可用思维理解,思维运作需能量,来自于“道”,思维作为“道”产生的事物之一,怎么可能理解全部的“道”呢?“道”可被感受到,下面做个实验:调整好坐姿,像第一次上课那样,闭上眼睛,深呼吸三次,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起伏,看看什么感觉。不知道“道”什么时候产生的,在一切万有前就已经存在了。译文:道,在虚空的状态下运作,而不自满。深不见底,广不见边,生化万物。锋芒毕露不合道性,从清空心欲解决;道入世俗,不染纤尘,点亮心灯,照亮世界。道,虚无缥缈而实存,不知来自哪里,好像在万有之前就已存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