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最后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篇只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留待再讲。
“玄”既然是“道”的又一“称呼”,和“道”的称呼又有什么区别呢?有的,“道”是对宇宙的通称,“玄”着重于突出宇宙的“变化属性”。我们称呼“老同学”突出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属性,属特定的称谓,和通称自然有所不同。“玄”是一种变化不定的状态,“无”和“有”是两种虚拟出来的不同状态。“玄”是“道”的永恒真实的状态,即“常态”。“无”和“有”是特指“变化前后”两种不同而又难以区分的无法同时存在的状态。“无”“有”之间是“生”与“死”的关系,理论上既存在着先后,又无法存在先后,既无法存在谁先谁后,又无法同时“活”在当下,否则,当下便有两个宇宙了。“无”“有”有多难区分?只有一个词——无止境!
这个“无止境”就是“无”“有”之间的距离。“无止境”并无大小长短之分,大亦无限,小亦无限,长亦无限,短亦无限,大家都是“无限”,都是同一个“道”,同一个“玄”。“玄”就是变化,变化就是无限,变化就是永恒。
现在来解释“玄之又玄”。大家会以为就是“玄”之后再来一个“玄”,又来一个“玄”,继续又是一个“玄”,如此没完没了……这也不错,“道”是无始无终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但这只是说“道”的“大”,“大”的上头有“祖宗”,无法追寻得到“源头”;“大”的底下有儿孙,无法找到“尽头”。但现在是寻找“道”的“小”,生死变化隔了一条界,现在讨论的是有没有这条界!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看着似乎“无”“有”之间是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好像少女和母亲(指少女变成母亲)之间也有一段时间(距离)。但现在问起,少女哪一刻变成母亲,母亲哪一刻还是少女?这个问题就无人能答了!
这个“玄之又玄”即是前一个“玄”(无)到后一个“玄”(有)之间究竟是“有间”还是“无间”?这样就引出了宇宙的“唯一性”。唯一性包含很多“一”的属性,数几个大家参考一下:宇宙一体性,也即宇宙整体性,它包罗所有——天地万物(包括人和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个体;宇宙同一性,也即宇宙的唯一性,如真假同一(都是真,也都是假),內外同一(无内也无外),无限同一(无限等于有限)……宇宙统一性,也即宇宙整体性、同一性……
“玄之又玄”把“时间”与“空间”统一为“距离”,也即“间距”。“间距”存不存在即“有间”还是“无间”,这又关系到“当下”是否存在的问题,“当下”关系到“真”“假”的问题……
按照老子“同谓之玄”的说法,“无”与“有”都是“玄”,“玄”就是变化,是不同,同就是一样,然则“不同”与“同”也是一样的了!老子说的没错,“同”与“不同”就是一样的,因为同是“变化”,“不同”也是变化,大家同是“变化”,也就没有什么不同的了!
“玄之又玄”,不但前后都是“玄”,中间(前玄与后玄之间,也即“玄无”“玄有”、“无”“有”……之间)同样也是“玄”。如此一来,“玄”与“玄”之间不但“有间”,并且这“间”还是无限的,与刚才说过“有”“无”之间“生死同时”的无间成了另一种讲法,岂不是“矛盾”?
“矛盾”“不矛盾”暂且放一边,先看看庄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关于这个问题,庄子有很多答案。庄子既谈到过“濠上之辩”,又说起过“处身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还说过“方生方死”和“以无厚入有间”,还说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是对《老子》的讲解庄子像
还是老子直接简单一些,只说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也是“变化”,是察觉不出变化的变化……
说了这么多,只有“变化”二字,除了变化还是变化,永远“只有变化”,然则就没有其他了?
还真没有!原来这一章以“道可道”起首是有深意的,就是明确告诉大家,这一章是专门解释为什么要称呼“宇宙”为道的。原来“道”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什么也没有,就只得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不产生什么也不留下什么,就连这个“过程”都是“矛盾”的,既是一样又是不一样,一样不一样都是“变化”……
“道可道非常道”,原来老子早就明言了:道可以称呼为“道”,但没有永恒的道……
永恒的只是变化!
然则“玄”与“无”和“有”也是同一个“道”,何以老子弄出这么多不同的“称呼”?请大家不要忘记,每一个“名”其实都是“各有所指”也是“各有不同”的。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没有永恒的道,也没有永恒的名”,一切都是“变化”,一切都是“过程”!
然则,“变化”和“过程”就是——常道——永恒的道!
(未完,待续)
变化太奇妙,难以说得清日新月异,唯有变化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