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守一详解,原来一这么重要 [复制链接]

1#

“一”是传统气功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守一”是传统气功炼养派的一个重要法门,“守一明”是练功境界进一步深化的自然产物。古代气功名家对“一”的论述颇多,然而所指并不统一,但其中又有一些必然的联系。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从近于虚无状态的“道”中产生的第一步变化就是“一”。这里的一,后世多指元气。似乎此一与道没有多大区别,实际两者是有根本不同的。一已具备了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有称一为太极者,大概与此类似。《至道心传》谓“一者太极也,西南方也。”无极与道相当,太极与一相当,阴阳与二相当,这是道家和儒家从不同的方面说一个问题。

一有时又与本体道混为一谈。如《道德经》说:“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太平经》中也多有称一为天地万物之根本的记述:“夫一者,乃数之始起,故天地未分之时,积气都为一。”这个根本,用于修炼时引申为生命之本。道家为修心养性,抱中守一;儒家为存心养性,执中贯一;佛家为明心见性,万法归一;医家为虚心定性,抱元合一。

一有时用于人身喻示肾气。因为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命门,肾间动气,为人的先天元气之所在,是人的生命之本源,所以肾气对于人来说特别重要。并且肾在五行中应数也为“一”。肾主志,有“一其志”之说,即用志专一、不分。

《性命圭旨》中说:“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联,强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在这里,中和一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守中也是传统气功的一种简捷的上乘功法,比守一稍有迹可循,稍具体些,以“中”为玄关,有“十字街前一座楼,楼上点灯不用油”之口诀。

由于“一”大则为天地之本始,小则为人身之根源,所以古人还把一的含义拓宽开来,指人的关窍部位。如《太平经》中记有“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

以上所述,一所指较泛,但不难看出,无论一是指太极或中或是肾气或为本体,其中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一可视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精气神三位之体。古人还有真一、玄一、元一、三一等说法,与一所指无太大区别。

守一法是道家清静法门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历来为传统气功大德所重视。《西升经》说:“丹书万卷,不如守一。”《抱朴子·内篇》也有“子欲长生,守一当明”的说法。《庄子》谓:“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太平经》可视为守一法之集大成者,对守一的方法及其功用论述颇详。《太平经》中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

守一之初,须由静入门,摒弃世俗杂虑,心若浮云,意如流水,不闻喧哗之音,不事张狂,清心少欲。《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收敛精神,存心养性,把意识活动的运用指向自身生命运动,此为入道守一之基础。

在清静功夫已有一定基础之上,要更加啬神修身,用观照的方法,使神返身中,置身混沌恍惚之境,静观其变,去其躁性,致虚守静。《太平经》中说:“守一之法,不言其根,谨闭其门,不敢泄漏,谨守其神,外暗内明,一乃可成。”

陶冶性情、克除偏执之性,涵养道德是能得“一”的重要保证。《太平经》中说:“夫欲守一,喜怒为疾,不喜不怒,一乃可睹。”要锻炼自己意识的独立性,处事自然,只易其境,不易存心,加强神的定力,逐渐培益中和之性。

守一的方法至简至易,然而却成始成终,由此悟入,可直入上乘。但是守一却不能操之过急,用意念引导,会导致幻觉的产生,与真实练功境界相去甚远,且阻碍了练功的进展。《太平经》中说:“守一之法,无致巧意,一乃自效。”

《太平经》中对守一产生的功效列述很多。如“守一之法,老而更少,发白更黑。落齿更生。守之一月,增寿一年,两月,增寿二年,以次增之。”“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守一之法,与天地神明同。出阴入阳,无事不通也。”

守一明是守一法的深入。在守一归于清静,静观其身的基础上,慢慢体内渐生光明。按《太平经》所述此光明应是始红、再白、后青,这和个人的练功状况有关,未必人人如此。光明出后,继续静观其变,凝神内守,渐渐“昭然见四方,随明而远行,尽见身形容”。光明渐大后,用此光明察照自身,神与形合,形神俱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光明的产生,必是自然的,不可用意主观引导。否则执于幻光,为之所障,功夫就难上进了。

守一明是守一有得后的同一方法的深入境界,能守及一明,自有性命双修之用。“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郭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