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四章道虚空,深远,隐幽 [复制链接]

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残花

“道”本身是虚空的,而又是用之不竭的万物本身在不断循环往复,就像四季,不管是多少年前的四季轮转,还是多少年后的四季轮转,都是在四季轮转。

轮转循环最明显的,最常见的是水,水变气,气变水。这是小学学过的吧!

水消失了吗?

水珠

以“道”形容的不明之物,好像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者一样。道不显露锋芒,解除世间的纷乱,收敛光耀,混同于尘世。“道”很普通,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刻意的,有意的,为了某一目的,带着强烈的欲望(功利心),大抵是寻不到万物的“道”。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技人文水平这么发达,却很难再出一个千年前文化传承的“孔子”,“老子”。就是近代了解人心,抨击人性的“鲁迅”,也是很难再有了。世界纷纷扰扰,人的欲望也因此,愈演愈烈。

“道”不存在又存在,似有若无。《般若波罗蜜心经》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大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道”从哪里来,好像是在天帝之前就有了。“道”至始至终都存在,要说存在的时间,是说不出来的。“时间”也存在于“道”之中,并不能用来衡量“道”,也不能用来知晓“道”。

“道”是万物的主宰者,万物也反映了“道”的有和无。“人类”能知晓万物,能使用万物,却不能知晓“道”。

很奇怪是不是?并不奇怪。眼前的屏障越多,越看不到身边的“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