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返本归源,遇见最初的自己,遇见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我们人,说话真的不能太绝对,不要给自己打脸。

现阶段,可能你讨厌的事物,或许便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你最喜欢的东西。

这种情况,很难说的。

《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之中,包括我们人的一念一动。

这个娃娃你现在很喜欢,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反而又不喜欢了。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所以,事无绝对。

以下两点个人心得体会,告诉你,事为何没有绝对,也助力于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四十章。

一、返本归源

——反者,道之动。

道,无所谓动与不动,反与不反。

这里,老子是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自然。

我们毕竟是人,人都有主观,有立场。

我们是站在人的立场来做学问,而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易经》中,提到一句话:参赞天地之化育。

我们中国人的学问都是为人生而学问,为人要生活,为人要生存发展,为人的赞天地之化育而来做学问。

天地是有缺陷的,佛经也讲天地有缺陷,叫作婆娑世界。

这个缺陷便是要我们人来补救。

因为我们人有智慧,所以,人能够弥补天地的缺陷,达到智慧。

这个也就发挥了人生的价值,所以,叫做天地人三才。

通常来说,我们都会认为坏是好的反,花谢是花开的反,讨厌是喜欢的反,恨是爱的反……

但是,老子这里的反,实则有三个意思/p>

第一,返回原点;第二,发展到反面,;第三,相辅相成,好比车轮,一前一后同时发生,同时作用。

道的动变,是自然循环,返本归源,而后又继续向外发展,以此反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这便也是《道德经》二十五章中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看,东西都是越用越旧,我们人也是越来越老。

再以我自己为例/p>

我以前很讨厌读古文,写作文,不喜欢《易经》,也不喜欢《道德经》。

但是,回看我当下,都在做着以前最不喜欢做的事:研读古圣贤经典,写文分享观后感。

我以前很喜欢买衣服,越是奇特的服饰越是喜欢,可以说是,喜欢把生活复杂化。

但是现在,却是一改以前的风格,极其喜欢简单朴素的生活。

现在几乎很少再买新衣,就算买,也是很简单的衣物,主要以宽松舒服为主。

现在的我,穿搭越简单,越朴素越好。

以前很喜欢向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证明自己。

现在,不了,我本优秀,我本是我,又何须证明。

以前很渴望别人能懂自己。

现在,不了,缘来缘去,皆是助力我成长提升,找回自己。

我是我,我本是我,又何须他人懂与不懂。

这本就不是问题,本也没有问题,又何须创造问题,自找麻烦。

我自己的这一种种,无不体现着:反者,道之动。

二、遇见自己,遇见道

——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作用,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而有是从无中而来。

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

天下万物一生下来,就会生存发展,但是不管何物,注定要死亡,终归要回归原点,终归要从有回到无。

从道的作用来看,道是无我,虚的,柔的,弱的,所以,它才能够生万物,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万物。

这便是:弱者,道之用。

一个人自处柔弱,是道的动变,这是最有效的运用。

但是,我们一般人都喜欢刚强,都喜欢硬碰硬。

结合现实来看,往往越是如此,越是做不好人,也做不好事情。

所以,老子才告诉我们,懂得柔弱,会更省力,省事,也更有效。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总说起,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吗?

这些话,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

你连撒娇都不会,怎么会勾起他人的保护欲?

你连哭都不会,他人又怎么会知道你痛不痛,需不需要?

再好比/p>

身上的牙最硬,舌头最软,随着岁月流逝,牙会脱落,而舌头却能安然无恙。

大树比小草刚强,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小草却能安然无恙。

风无形无体,却能拔树倒屋,水是最柔不过的,但是,它却能穿山透地。

这一种种,足以说明,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

道的可贵,在于它的无我。即是无我,就没有自性。

我们人有人性,所以无法得到全部的道。

如果我们人能抛开我执,无我,就会超越自己,就可以做出很多平常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是这种境界,需要相当的修炼,非常人能达至。

也之所以,我们如果想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便要无我,无私,无欲,无事,无为。

虽然很难达至这等境界,但是,只要慢慢地从自己做起,一步一步去明道,去实践,去提升自己,回归本源,还是能让自己接近道的。

一个人要能接近道,其实都已经不错了。

以上两个点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第四十章。

祝福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