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易经谈到如何化空 [复制链接]

1#

#易经文化#

看《易经》的六十四卦,几乎涵盖了所有会发生的事,每个过程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沿袭着公式般的轨迹,每一卦中有六个爻,每个爻代表每个阶段会发生的事,其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遇到风险时该如何规避和化解,都能在爻辞和卦辞中找到答案。总结起来,整部《易经》就是行为和思想的指导规范,教导我们如何通过正确的想法做出合理的行为,如果之前有不正确和不合理的,该怎样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就不会有大的差错,可以避免灾祸的发生,最终得到一个吉祥的结局。

《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用一个八卦图,把各种学科都包含其中,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看不懂的人,觉得晦涩艰辛,能懂之人,皆视之为宝藏。这也是世界上最妙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老子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写出了经典的《道德经》,有些人看了这两部经书之后,简单地理解为世间万物都是虚空的,有人甚至跳过求“实”就直接奔去追求“空”,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自然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应该是这么一个过程,好比我们种果树,辛勤的培育直到结了果实,把成熟的果实摘下来,这就是求“实”的整个过程,有了果实之后怎么办?你能够把这些果实一辈子抱着欣赏吗?那肯定是不行的。一旦不小心过了水果的保鲜期,水果就会烂掉,把本来有利的事情变成了不利的结局。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已经得到的果实“化空”,怎么化呢?你可以吃掉它,吃不完的也可以送给别人,还可以卖掉换钱,把换来的钱拿去做别的事情。由此类推,一个人努力工作,直到事业有成,就相当于有了事业的果实。事业的果实怎么化空呢?比如开公司的把红利分给了所有的员工,提升了员工的福利和待遇。那些苦苦追求艺术的人,有了名利之后把该交的税都交齐,负起该负的社会责任,用自己名气尽力做一些确实有利于大众的公益或慈善活动,无形中把名利的果实化空,但却由此造福更多的人。正应了《清静经》中的一句: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假如没有先求真实的所得而一味谈空,就相当于一辈子只会敲“木鱼”。

所以“求实”是“化空”的前提,“化空”是“求实”的后续。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努力去追求实际的所得,实现了从“空”到“盈”的结果,盈满之后再化空,化空之后再求实……如此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易经的道理,从而达到阴阳交融,生生不息。

趣谈泰国美女总理英拉跟历史上的管仲相比,如何?

解读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为什么让人看了又看?

为什么管仲比鲍叔牙更适合为相?

易经真的很容易曾仕强详解周易经全集白话版文基础知识入门书易经的奥秘原文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23.1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