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的智慧与不足1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一、真理性(智慧):1、首谈哲学老子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具有哲学思维的第一人,算是为中国在世界思想史上挽回一点颜面。道德经开篇即谈“道”,直接进入人的思维和精神领域,进入到思辨的世界。它不废话,不跟你循序渐进从物谈起,也不跟你辩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直接抛出一个理念、一种观念、一种哲学的秩序、一个抽象的世界,超越世俗,回归于哲学的纯粹本性,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著作。易经,早于道德经,但是占卜用书,是一种神秘主义思维。经书设卦观象,起于人类经验,虽包含辩证思维,但主要是方法论。后期易传,成书较晚,而且也是主谈人事和社会,少精神多世俗。易经起于形而下,穿插一些臆想(形而上),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用书。孔子儒学,也是着眼于世俗生活,充满烟火气。“学而时习之”,首句谈人、谈人和人,人际思维贯穿始终,孔子的思想还没有进入到精神世界,他满脑子思虑的国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这是一种比较肤浅的思维。道德经以“道”的绝对理念,进入一个纯粹的精神领域和观念世界。道在创造、决定和左右着现实世界,他的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让唯物的归于物,唯心的归于心,思想首先属于心灵和精神,不要被社会和世俗情怀所捆绑。2、观念先于事实“道”,先于世界而存在。天地生于无,万物生于有,而无和有是一体,它们都同出于道,道先于世界的本质——先于天地万物这些人所看到感到的实体世界。老子看到了天地万物这物质世界的虚无,认识到人的感知的局限性,这是一个伟大的看见和伟大的思想。要摆脱教科书上的物质意识之辩的固化思维,才可以获得更大的智慧。观念先于先于本质、先于世界、先于事实,西方许多大哲学家(如康德)都有过详相关论述,这既是一种思想认识,也可以视为一种生活的教导,它对人认识社会、指导实践都有重要意义,因为你“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一个人的样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个样子,他不可能是别种样子(爱默生)”。事实上,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人的立场和行为,社会的思想观念决定了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3、看空世界老子在这一章,既看空世界,又看齐万物,比起一门心思盯着现实世界的孔子来说,境界更开阔,认识更深刻。这有佛教四大皆空的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连圣经的传道书中也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执着于生活,执着于尘土,是人类认识上的局限、眼界上的局限。想要认清这个世界的全貌,你的眼睛就要离开你所盯着的事物,甚至要离开这个世界才能看清这个世界。这个人类生存的世界,就太阳和这个地球来说,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人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要把这些后生的事物看成全部的世界和真理呢?这个世界的规律,这个社会的价值,不要说本质,它在另一个世界可能都毫无意义。看不到这一点,就人就是蚂蚁,一个完全没有自觉的蚂蚁。4、人之道,不为道“道可道,非常道”,用现代话说,就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这句话也表现了这样的种意思:人们所说的道,人类言语所表达的道,都是人的智慧和人的认识,都不是真正的恒久的道,也就是说,人之道,不为道。这句话的价值在于,认识到或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二、局限性(不足):1、言道不知道老子提出了道,但他并不明白道是什么。也就是老子认识到了有有一种绝对的真理,但他并不认识这真理的内容,事实上他也不可能认识。这并不是老子个人的局限性,而是人类的局限性。老子虽然在后面章节中提到自己只是勉强解释,但是对于自己及其人类的局限性和无知性,认识的还不够彻底。孔子好为人师,诲人不倦,以为自己懂得了人间至道仁义礼智信,其实他完全不了解道可道非常道之深意。很明显,老子的认知境界远远超越了孔子,不过还没有达到苏格拉底的境界。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谁对无知认识的越彻底,谁才是最大的智者。2、模糊思维老子把道理解“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们虽然对道不能有完全的认识,但可以有局部的认识。老子用玄而又玄以及奥妙来形容道,这就把人们的思维陷入了神秘主义,更重要的是,也使人们的认识和思想局限于模糊思维的层面。模糊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思维习惯的最大特点之一,导致中国人难有逻辑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模糊思维至多产生一些艺术,但很难产生真正的知识和科学;模糊思维甚至使系统性的哲学也难以产生,所能产生的不过是思想的碎片。-----------------------附:原文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端倪。有和无,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它们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而又玄妙,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