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以德为本,然道德仁义礼,五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m/

我们来看《道德经》德篇的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对应通行本第38章)

在《道德经》帛书甲乙本中,都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所以现在有学者把道德经,叫做德道经。那么,对于篇章的顺序,那是学者们去考究的问题。然而对于我们大众,对道德经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它所讲述的道理和思想,然后把这些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有一个正向的指引和帮助。

德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显化,想得到道的助力,就必须修养自身的德性。只有自身的德行足够厚实,才能更好的与大道力量同频。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想要真正的了解德的深意,就要去观察体悟天地自然。

而天贵清,地贵宁。天地无为而无不为,它生养了万物,提供给万物生命需要的一切,而不求万物的回报。它没有人类的那些认知见,没有人的喜恶之心,始终保持着那份清宁,在按照那个既定的“规则”长久的运行着。

我们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效法天地,保持身心的清宁。要减少对外物的贪求之心,淡化思虑之念,常养精神而不向外耗散。无思无虑显德功,故内德而外得,内在身心有了那个德行,自然有相应的福德相随。

以有求之心而行德,便是下德,反而得不到相应的功德。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梁武帝问达摩,自己一生建造寺院,供养僧人,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回答他说“实无功德”。就是因为梁武帝做这些善事,是有所求的,所以不得功德。

在《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有慈爱之心,喜他人之好、忧他人之祸,所思所为无所自求。所以,仁者以其恻隐之心行之,而无所求也。

义者,和所宜也。为人处世中把事情做到中正合适。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貌情也”。上礼是人为表达内在的情感,所身形与外的仪表言行。君子心中存真信,而世人多虚迎以礼。君子行上礼,但世人因心中无真意,而不能与君子之心相应,故只好以行拱手之礼而去。

因此,没有德仁义的礼节,是没有忠信可言的,是一切乱象的开始。

所以说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一体的。

《素书》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凤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所以,人在世间生活行走,要身存五者于一体,才是立世之本,成事之基。

再看“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指的是基于事情的自我认知,人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喜恶之心,来判断分析事物的发展。而自我的认知一般都是偏离了中道的,是华而不实的,是愚蠢的。

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要去除自我的执念,淡化自我的欲念。人心少一分,则道心现一分。如此才能智慧常存。所以我们生活处世中要“去薄取厚,去华取实”。

日常,要以格物之法,行省察克治之功。“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物者,事也。常常反省自身,所思所言所行,是否合于中道。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认知和心境。如此,则德自得之。

最后,再分享一段庄子的话“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本文为齐希微原创作品

如果你读完有受益,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