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老子u0001如何u00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专家 https://m.39.net/pf/a_4792767.html
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那么从古至今对老子学说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特别是对于道家学说中“道”的解读可以说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通过各种方式向世人阐述着对道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中经常出现“大小”这两个至简的字眼。老子其实是在用“大小”的问题来描述“道”,揭示了“道”的本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就说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老子这里将道称之为大,所以说哲学中的“大”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生活中的形体的描述的形容词,而是赋有更深的含义,但它也并不是和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大”完全脱节,两者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道德经三十二章》中还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之前说“强为之名曰:大”,这里却变成了“小”,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怎么回事呢?请往后看,《道德经三十四章》中写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关于“大小”讨论不止于此,《道德经六十三章》中有“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历来就有争议,《韩非子》解释为:“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通常人们理解为,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大小”的问题其实是与道家哲学的中心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它关联的是“道”和“物”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在提到“大小”的时候往往都与“道、物”相关。当我们在讨论哲学上一个屡见不鲜的想法,就是思考“物的本源”、“物的基础”这些问题时,往往认为大的东西都是由小的东西构成的。因此,人们便致力于在世间万物的分析中,试图找到一个“小”的东西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譬如说哲学中的“原子说”,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大”等等。老子的“大小”之说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解读,首先,《道德经》中的大小与我们生活中谈到的大小是有紧密联系的;其次,“大”具有“最高”的意义。当然,还有黑白、轻重、贵贱、利害、好恶、多少、虚实、终始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老子解释“道”和“物”关系的途径。可以看出,老子在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多元化的思考、讨论“道”和“物”的关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