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11章无是预测未来的关键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道德经》的第十一章看似好理解,其实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他涉及到了道的根本性问题。

01老子为什么在这一章又谈到了“有”和“无”?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谈了“无”和“有”,并且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说“无”和“有”是悟道的重要法门。

但是仅仅讲到此,我们众人就能悟道吗?当然不能,这也是老子继续向下讲的原因。老子在第十一章再次强调“无”和“有”,可以说,谈的就更加具体。

一下子举了三个例子:“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这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是都是“有”和“无”的共同组合体。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个车、器皿、室是怎么产生的?人类依凭什么思维范式创造了这些事物,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思维范式。

也许有朋友会说:“有和无是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最基本组成模式,万事万物都是从有和无发展变化及其特点中来的。”这样理解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懂得了这个基础道理之后,我们在认识世界已经改造世界的方法上该要注意什么,或者说,我们依据此思维范式可以有哪些创新发明。而这一点,才是悟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据此可以推测出很多内容:一方面、世界的变化无非都是无和有之间的变化;另一方面、任何的创新,都是添加与减损的创新,这是一种最基础的创新思路。

02“无”是预测未来的关键

我们对第十一章的理解并不应停止在此,要知道,老子是要我们从有无的关系中去悟得道的深意的。《道德经》第十一章又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里,老子又提出了“利”和“用”两个概念。

我们看说文解字: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利是互相调和,最后无和有互相制衡的结果。

“利”字左边是禾苗的“禾”,又边是立刀,这种象征其实也说明了利的由来,那就是通过矛盾的冲突,最终达到相对的和谐状态。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是只有本章才有,例如《道德经》第42章有“冲气以为和”句,也是表现矛盾双方通过交战然后才走向和谐的过程。

我们据此进一步推测,老子这里的“有之”本质的意思就多了一层制作、陶冶、开凿等意思,也就是需要人重新调和事物某些方面的有和无之间的关系,重新达到一种特定的和谐状态,这就是“利”。

在此过程中必须具备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必须有重新调整各种利害关系的行动;二是必须达到最终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分散。这就是我们获利的重要途径。

我们再来看看“用”字在说文解字中怎么说:“可施行也。从卜从中。”而“卜”字的含义却是古人灼裂龟甲之后产生的龟裂符号的样子,用此来象征预测行为。

“中”字的含义是上下贯通,可以引申出符合标准,内外一气等含义。

由此,我们再推测“用”的含义,就有了通过预测,发现迹象,并且可以很准确地预知未来的含义。

我们再结合《道德经》第11章去理解“用”字的含义,“无之以为用”,那么我们预测未来的方式也就出来了,就是在事物上没有产生,仅仅是“无”的状态的时候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察觉其中细微的变化。

这一点其实是向我们解释出“无”其实是待变因素,“有”是通过调解各种关系达到的相对稳定化的因素。

通过观察待变因素查知事物未来的发展动向,或者说,任何事物都是待变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成其为一个完整的事物。

另外,老子通过例举车轮、器皿、屋室等还在向我们表明,“有”的功用是相对稳定的,而“无”的功用常是变化无穷的。因为开凿的屋室的墙壁常常不变,但是屋室里面的人和器物却常常变换无穷。

借此,老子进一步向我们表明,只是重视利的呆板,而重视方法和能力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举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