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悟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原典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不敢臣③。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⑧江海。

注释

①朴:指“道”的真朴状态。②小:此处用以形容“道”隐而不可见。③臣:使……臣服。④宾:服从之意。⑤自均:自发均衡分配。⑥始制有名:万物生发,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⑦不殆:没有危险。⑧之于:流入的意思。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它虽然微小,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君王若能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万物都将自动归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而降下雨露,人们不必君王下令就能自发将其均衡分配。万物生发,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称确定下来之后,就应懂得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大道与天下的关系,就好比川谷流入江海。

不中绳墨,不中规矩。

道的恒常状态是无名浑朴的,是否合道了,可以用无名和浑朴做自我检验,返朴就是归真之途。

“朴”是“道”混混伦伦的原始状态,无名无相,“朴”就是“道”的代名词。天下万物由道而生,道是万物之母,天下自然不能让道臣服,也不能让“朴”臣服。相反,天下万物应臣服于道朴,守于道,合于道,才是自然而然之法,才是老子所说的“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本章的关键词是“知止不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浑朴的真常之道生出名相万有的世界,犹如“朴散则为器”。好比一棵大树是“朴”,把大树加工、切割、制作成门、窗、车、船等器皿用具,所有木料都用完了,“朴”都变成了器,“朴”就消失了。天地自然为大朴,人向自然的索取也应该“知止不殆”,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就是人心嗜欲不止的结果。

《庄子·应帝王》中,混沌凿七窍而亡,如同此理。我们在名相的道路上懂得适可而止,则可以保留回归大道的资粮,成器也要成大道之器,不要成为名、利、食、欲等小器。《庄子》中还有个故事值得思考,就是樗树的故事。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说,世人皆知有用是谓用,不知无用是谓大用。

名相的演化无穷无尽,在名相中追逐是舍本逐末,能止于名相之幻,才能不忘初(樗)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