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南联大文化课中国文化思想的精粹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西南联大文化课》共四章内容。

第一章,冯友兰、汤用彤、张荫鳞、罗庸浅谈文化。分别为:文化的类型;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应对西洋文化持什么态度;文化;中国今后的文化建设等。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由张荫鳞讲解。他说,比较两个文化,应当就是比较两个文化的发生史。仅只一时代、一阶段的枝节的比较,不能显出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

如果不同时代进行比较,结果可能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了。

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是寻求中西历史中的若干特性。近代中西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讲这三个方面时,他首先引入了一些概念。如实际的活动、纯粹的活动等。凡人类“正德、利用、厚生”的活动,或作为“正德、利用、厚生”的手段的活动,可称为实际的活动。

“正德”指端正行德,出自于《书?大禹谟》:“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已以治民。”“利用”,是利于发挥效用,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厚生”,使人民生活富足,谓薄征徭,轻赋税,让民生富足。

凡智力的、想象的感觉的活动,本身与“正德、利用、厚生”这样的事情无关,而以本身为目地,不被视作达到任何目地的手段者,可称为“纯粹的活动”。

可以这样理解,凡是改善生活,以事生产者,都是实际的活动;凡是怡情养性的,像享受音乐,出游娱乐的,都是纯粹的活动。

而实际的活动所追求的价值,被称作实践的价值;纯粹的活动所追去的价值,可称作观见的价值。

而过去中西文化的一个根本差异就是:中国人对实际的活动的兴趣,远在其对纯粹的活动的兴趣之上。西方人对纯粹的活动,至少与对实际的活动有同等的兴趣。

正因为西方人不把实际的活动,放在纯粹的活动之上,所以,西方人能有更大的功利的成就。正因为中国人让纯粹的活动,被迫压在实际的活动之下,所以,中国人不能有更大的功利的成就。

观见价值的忽略,纯粹科学的缺乏,这是我国历史上缺少一个产业革命时代的主因之一。这样的看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作者从社会组织上看中西文化发生史的差异。基督教抓住了西方人的灵魂,但佛教,始终未能深入中国人的心坎。同时,家族组织在西方远不如在中国这样严格,固定。

再次,就社会生存来看,过去中国的文化始终是内陆的农业文化,而西方文化,自开始,就和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希腊、罗马,都以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和海外殖民做基础,而海外开拓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

中国唯一与航海有关的小说《镜花缘》,它海外的部分,也是取材于《山海经》。洋海的文化是动的,内陆的文化是静的。海外开拓是产生资本主义的一大原动力。

不得不说,张荫鳞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特别精准,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第二章,雷海宗、吴晗、张荫鳞讲历史文化。共十五篇文章,分别讲了中国文化的两周;无兵的文化;中外的春秋时代;中国的家族;中国的元首;中国古代的外交;论贪污;治人与法治等。

第三章,闻一多、罗庸讲人文精神。共六篇文章,分别为:什么是儒家----中国士大夫研究之一;论为已之学;诗人;诗的境界等。

第四章,冯友兰、雷海宗讲哲学与人生。共七篇文章,分别讲述:略谈哲学的用处;论哲学方法;孔子之前之哲学;先秦儒家哲学述评;论人生中的境界;论命运;论真善美等。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但这些文化,对许多人来说,是空泛的,过于博大,因而不甚了解。

这本书,却对历史文化和哲学文化,做了很好的总结,也呈现了先生们的作品风貌。是人生不可不读之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