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复制链接]

1#

一,原文

第四十三章道驰骋于天下----无有入无间,无为顺达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二,解析与结构

看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一句想起民国有个将*,叫周至柔,是民国空*的开创者,曾任空*总司令。

至柔,至坚,这个至?本义是鸟从高处飞落至地,从高处下来。如,至地,至今,从古至今。引申为到达,极限。一个事做到了极限,可以从新开始做另一个事。如至亲,至理,至治,至德,至柔,至坚等等,就是最亲的人,最深的道理,最好的治理,最高的德行,最柔软,最坚硬。老子的习惯喜欢用极,至等词,至字在道德经有8处。用在极限,最的意思除本章外有四处:第三十九章:至誉无誉;第五十五章: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第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至柔如何如何驰骋驾驭至坚是个难题,那么为什么呢?老子接着讲了无有,怎么可以入无间。因为无形的力量能够进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庄子的庖丁解牛有: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叫艺高人胆大,背后为什么呢?有文惠君问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里老子的无有入无间,道也。与庄子所写的以无厚入有间,承继形而上到形而下。大家可以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品一品道之恢恢与刀之恢恢,无厚损之,以至于无有,有间更密之,以至于无间。无厚入有间,技也;无有入无间,道也。

老子也明白真正能做到行不言之教,明无为之益的人很少,大多数人达不到,天下希及之。

三,翻译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这是因为有一种名叫道的无形的力量,以其空虚无有之形,可以进入和穿透没有间隙的最密实的万物。

明白大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与逻辑,就知道无为而无不为的机理与好处。不用语言的教化,人自化,理解事物的逻辑后,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利益牵引,制度约束,无为而无不为,天下自定,万物自组织,民自均。

但弄懂的以上的道理,能用好,天下人就很少能如此。若达到了,则天下很少人能比得上。做到这个层次是稀少的。

四,总结与应用

水是天下最柔的,却能穿山透地。老子以几于道的水,比喻柔能克刚。但反观刚强之类有为的表现,不能入无间,多言之教,人听而不信,如果自己那样做了,则人会模仿。老子再一次讲柔弱,不言、无为的道理与好处。

因为柔弱是道的表现和作用,正所谓第四十章总结的: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强大之后的柔弱,蓄积着看不见的巨大能量,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这个道的最关键是无,无有,无形的力量。

要懂柔弱胜刚强必须注意两条:一是强大之后的弱,而不是真弱,好多人没有理解道德经里道的逻辑脉络与基础,一味示弱,那不是道,连边都不沾。第二,柔弱的目的是胜刚强,而不是示弱。就像无为一样,目的是无不为。为而不争,结果是争到了,才是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里大家看到不一样的老子,只是从问题的这一面,看到了背后及逻辑,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强大之后的柔弱,柔弱之后的胜利。只是示弱,没有结果,那是弱者;只会无为,没有结果,那是无能。

柔弱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如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如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认为人不是万能的,要成为域中一大,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的人应该遵循道,弱志强骨,敢担当,敢自黑,敢示弱,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受别人不能受。这种人理解大制不割,虽然表面看着柔弱,其实是正言若反,这柔弱的比刚强还更刚强。他能知荣守辱,是因为明白自己与组织是一体的,只有自己给民众示弱,自己执白守黑,受国之垢,受国不详,才能成事,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正因为个人有限,而组织,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组织是无限的。个人的无知,敢于说出来,敢于示弱,反而是强者的表现。这样也是自然本真,自然而然,不装,率真,理性而坦率的人是自然。一个组织找价值观相同,而能力互补之人,遵循大道的原则,上无为而下有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如此,知无为之有益,则有道之人可驰骋于天下也。

五,写在后面的话

最近较忙,几天没更新了。今天终于接续上了。

最近写的几章,都是承前启后的章节。第三十九章得一及大道泛兮总结,第四十章道经总结,第四十一章德经开篇,第四十二章道生开篇。

第三十九章是终极得道,感知世界而得一,一是几于道,最接近于道的。理解了这个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职责与使命,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就是外在认知得一与内在担当得一的同构与重合。得一之人,借用本章至字,有至理(极深的道理),修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为至人(最真实自然的人),是至材(极佳的才能),事至治(最完善的治理),由此才能理解老子的至意(极深远的用意)。

第四十章,道经三句话,讲出大道三原则: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三句话,是老子的思想核心,需要反复琢磨。我前面讲过,老子道德经大概就讲了三个原则,在此延伸八九个道理或者理念,有几十条警言名句。老头翻来覆去在不同层面反复讲,需要一层层的螺旋上升认知,我写完八十一章后会打通总结一下,再构建道德经的理念逻辑体系。

第四十一章,道经开篇。先讲了闻道后三种人的表现,再总结为啥,用疑问句的模式,从如何道生(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德蓄(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物如何形成与其形态(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势之能(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该章五部分,总的由道而德,开启德经。

第四十二章,道生开篇,先是道生德顺序及内在机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接着损益观,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无为胜有为,柔弱胜刚强。最后是不固执,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甚至老子老头在道德经唯一骂人之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其实老子在不少地方骂人,如: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及五十五章都原封不动的这12个字,又暗地里骂人一次,不遵循大道,你就早亡。

道生篇已经两章了,在本章讲完无为之益后;下来三章就是道生的态度,四十四知足知止,四十五清静为天下正,四十六常足;最后四章是道生不执,四十七章破行万里路执,四十八章破读万卷书执,四十九章破有常心之执,以百姓之心为心,五十章破出生入死执,无死地。

如何从观察大自然,格物致知,又由知而行,生道而道生,是一个九九八十一(泛指多)个事,劫,难等等,用俗语讲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这个时候,需要坚持,希望各位不要掉队,跟着我的步伐,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后,在道德经思想的海洋多徜徉。

END▼往期精彩回顾▼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道生开篇----道生万物的顺序、正确的损益观、如何不固执。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德经开篇---闻道者三种状态及德经之四阶段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四十章大道三原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中生有,有生万物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终极得道的情形暨大道泛兮篇章总结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得一----终极得道,无誉如石。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