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字解道德经59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节能是“第一能源”。

您好,欢迎来到“字解《道德经》”!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要开辟“字解《道德经》”这个专栏,目的有二:一是自己致力于系统学习中国汉字与《道德经》,这纯属个人的学习兴趣;二是也顺便分享一些自己的收获,带动部分有缘人一起学习中国汉字、学习中华经典。

第一个板块是读原文悟原理,每一章都会有一位或者两位小朋友为我们朗读原文,我们可以边听小朋友的朗读边对照原文朗读原文3遍以上。《道德经》总共81章,我会邀请位小朋友一起来诵读经典,同时也期待他们与《道德经》结下善缘,把《道德经》智慧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

第二个板块是字解《道德经》,每一章都会重点分享一个汉字,一方面根据《说文解字》、《字源》、《汉语大词典》等二十几种汉字工具书解析汉字的起源、演变、本义、引申义、基本解释等;另一方面参考《道德经》不同版本的翻译,联系本章原文与这个关键字之间的故事、智慧、应用等方面做一些解析,换一个角度来解读经典、学习经典,但愿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本人只是一个初学者,才疏学浅,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多多指导。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老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久久为功,使命必达。为了更有收获,请轻松朗读原文三遍!!!

再听听

朗读者

谷星霖雨花区树木岭小学五一班

书法作者:游云浩先生

1

这一章讲了两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是做“加法”,不断地叠加,不断地累积,有了还想更有,多了还想更多;另外一种是要懂得做减法,要节俭节制,有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减少一分,其实我们的幸福也就多一分。这两种人生态度也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大家更注重的是第一种,所以一章就强调我们这种做减法的态度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章核心就讲四个字:节俭节制,讲节俭节制对一个国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治人事天莫若啬。”一开始就讲“治人事天”,领导这个国家的人民要顺应天理。“莫若啬”,什么事情最顺应天理呢?节俭节制。我们现在用的这个词叫“吝啬”,这个词有点负面的含义,在《道德经》中这个“啬”,我们把它译成节俭节制,这样更符合于我们的接受习惯。

“夫唯啬,是谓早服”,“夫唯”是个语气助词,“啬”是节俭节制。“是谓早服”,“早服”就是早得道。懂得节俭节制的道理,就是可以早得道的人。“早服谓之重积德”,“重”就是不断。懂得节俭节制就是在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品德,积累自己的德行。

今天,我们字解《道德经》就分享“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啬”字。

2

来看看”啬“字的演变:

甲骨文“啬”

金文“啬”

小篆“啬”

隶书“啬”

将收获的粮食存进谷仓,就是啬,现在却变成了“小气”的意思。

“啬”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收获谷物。甲骨文的“啬”字,上部像是两株成熟的麦穗,下方是个“田”字,像一片田地,也像是一块大石,整个字形就表示在田地里,或大石头上堆放着一捆捆成熟的麦子,代表将丰收而来的粮食存入谷仓。“啬”在古代通“穑”,也表示收割庄稼。现在,“啬”有小气之义,如:他是一个很吝啬的人。

3

小故事,大智慧。我们来看看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吧。

汉文帝很“啬”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公元前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公元前年(吕后8年),吕后死,宫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则是第五位)汉文帝;公元前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

故事感悟

现在看来,为什么汉文帝能够把国家治理的那么好,首先是汉文帝自己做到了“啬”,不单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非常节俭,还要求皇宫的所有人都要节俭,百官也要节俭,不单是物质上的节俭,精神上汉文帝也很啬,正因为他有了这样的德行,才能一生为民、俭朴勤*,并不断改进*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没吃好穿好,花钱都不舍得,不是白当了吗?可老百姓喜欢呀,千秋万世都想着你。后来赤眉*攻进长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不要小看一个“啬”字,如果要做到还真的不是那么的容易,只要真的做到了,一定会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做什么事情都无所不能。

一起欣赏与“学用道德经”有关的心得:

1、节俭是人很重要的品质!珍惜地球资源、节俭会使人的生命更流畅、更有力量。

2、懂得人生处处要感恩的人,他的力量才是真实的生长!

3、尊重长辈、有喜舍心的人,您的心灵,容易把天地力量吸引到身边来,这是根深柢固、枝繁叶茂之原理。

4、永远不抱怨,抱怨只会暴露您的阴暗与无能。

4

一生所学,只为当下所用!

字解《道德经》,多一个维度了解中国汉字,多一个角度学习传统经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次学习,能获得一个字的智慧,并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善莫大焉。

今天的字解《道德经》就分享到这,欢迎您在对话框留言赐教,谢谢!

使命

大道至简!

一个字,为您解读《道德经》,

一个字,让您爱上《道德经》,

一个字,一起传播《道德经》。

end

编辑:知了先生书法:游云浩

朗读:谷星霖朗读指导:刘辉

鸣谢:益友会和+共享图书馆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