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五章,第六章天地不仁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1

开头第一句话广为人知,但可惜的是极少能出现在对的场景中。这句话已经成了“中二”少年们杀人越货、报仇雪恨的引用名句了。这是对老子思想理解的偏颇,老子说“天地不仁”,难道就是天地残忍吗?如果天地连“仁”的概念都没有,何来“残忍”这个概念呢?

所以,理解“天地不仁”以及“圣人不仁”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仁”这个概念。老子认为“仁”这个概念只是人的一种情绪,是非自然存在的。

儒家一向强调“仁”,而“仁”的出发点其实是“自我”。比如我们见到一条快要死去的狗,会有“仁爱”之心,是因为狗和人一样都是生命,物伤其类故而有心;但是如果碰到人和狗相争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帮人而不是帮狗,因为同是人类,自然更加亲近;如果有人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发生冲突,在感情上自然还是会偏向于亲友,因为亲友离“我”更近。这就是“仁”,是以“我”为出发点的同理心。

以“我”为中心的“仁”总是片面的,被划分到“我”的范围内的能用恻隐之心对待,意味着被划分到“我”以外的就是“非我族类”。所以,这个“仁”的效果端看它的覆盖面积有多大,覆盖面积小,所谓的“仁”就是一种自私;覆盖面积大,将世间万物都覆盖,那就是庄子说的“万物齐一”的概念,万物平等,这不就是“以万物为刍狗”,又回到了“不仁”的概念里。

在自然界,是没有“仁”的存在的。比如在非洲大草原,狮子吃羚羊,羚羊吃草,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狮子吃羚羊,不能说它“不仁”,因为如果狮子不吃羚羊或者吃不到羚羊,它的结果就是被饿死。当然,羚羊拼命奔跑,不愿意被狮子吃掉也不是“不仁”,因为每个生命都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所以狮子也好,羚羊也好,只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正如狮子王对他的儿子辛巴所说:“辛巴,你所能见到的事物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作为国王,你要懂得尊重这种平衡,并尊重所有生物,不管是蚂蚁还是跳跃的羚羊。我们死后身体变成草,而羚羊吃草,所以生命的循环中,我们大家都是相互联系的。”狮子王教给他孩子的不是“仁”而是“尊重”,尊重自然的规律,尊重生命的规律。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是在讲一种心态,把“我”的情绪去掉,面对事情没有情绪,平静、宁静地面对事情的发生。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这是动物天生就有的心态,我们人会有后悔,沮丧,抑郁等情绪,但是动物极少有这些情绪。我们在看各种动物的纪录片的时候会发现,无论是濒死的羚羊亦或一无所获的狮子,他们在面对属于各自的命运的时候都是平静的。当生则生,他们都会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狮子会拼命追逐,羚羊会拼命逃跑。但是到了尘埃落定时,当死则死。

02

而我们人则复杂多了,所以老子说要“复归于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如何才能做到呢?就是后面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换成佛家的语言会更好理解,说的就是“天地之间,因果相连,在看不到的表象下,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圣人畏因,凡夫畏果。”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所有经历的事情,不论是自己希望发生的还是不希望发生的都是因果必然。也许你会说,不是呀,明明很多事情都是偶然、是意外、是莫名其妙。但是事实就是寰宇之内,没有意外,有什么起因就会有什么结果。生活只会呈现结果,如果因为这个结果而起情绪,不如去想想当时让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

就像一个人的一生,有生就一定有死,这也是一种因果,或者说宇宙法则。既然我们生出来,那么所有的行为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死亡种下种种的因果,一个人将如何面对死亡,只需要看他如何生活就知道了。有的人虚度光阴,有的人暴饮暴食,有的人骄奢淫逸,那么他们就必然会体会到后悔,病痛甚至贫穷。这些都是宇宙中的一种道,这是道法自然,这是因果律,这是一种秩序,一种必然的过程,这世界是一切,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必然性中。

所以古之圣人莫不遵道而贵德,“遵道”就是遵行天道,“贵德”就是崇尚与道相应的行为,而不是违天之道。一个人行违天之道,自然就是被天所谴,死也罢、痛也罢、病也罢,都是天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结果。但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结果,在结果上纠缠,产生各种情绪。

正因为如此,老子最后又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去看、去听那些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要做的是追根溯源,依道而行。

0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的内容和第四章非常相似,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说的还是道是万物的开始,看上去似有似无,但是怎么用都用不完。只要理解第四章就能完全理解这一章。

其中的“谷神”,“玄牝”说的都是一个东西,具体来说就世界生发消亡的力量,而这力量的根本就是“道“,也是法则。

往期相关文章:

道德经第四章道的启示

道德经第三章老子的施*理念

老子讲“无为”是什么意义

有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