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视频解读道德经三四章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的“无为”解读!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符合大道的事不妄为,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天道的本质是生生不息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演化内化到人身上则是:

1、守柔曰强:保守柔弱就是强梁,守柔的人就是强梁的人。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论攻坚克强的话没有什么能胜得过水,因此那是没有什么比得过它的。

2、心使气曰强(念力的定力专注能控制自己的意识与气息就叫做强,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自我调整,譬如练气功、打坐,能使体内的元气融和,达到祥和的状态,有益于休养生息,强身健体。道家曰:守一,禅宗曰:内观绵密保任,身体内在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以葆持巅峰状态)

3、自胜者强(战胜别人者有力,战胜自己者强大)可见老子是提倡强调不断的自我升级,目的是回归大道之真。

4、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大道的本质衍生了万物,而又内化在万物之中,又超越万物,周而复始地运行而始终不会懈怠。

5、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我们生命立足的大地,负载万物和一切,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索取人们和万物付于任何代价。圣人效法大地啊,凡人也要效法圣人则可以成圣,也应静静地效法大地,要有负重载物的精神。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下文便有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名言。

6、圣人的德行要效法天地,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德若谷、建德若偷等等都是积极进取行走在大道修真的永恒而终极的理想中。

7、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做人做事,乃至修身齐家,老子的本意,也是以道治,而不是绝对的无为。这几句的“真”、“余”、“长”、“丰”、“普”,字虽不同,道理都是一样,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由扩充个人的道德修养,影响到家庭乡里以及社会,更提升社会道德,影响到国家,使这个国家欣欣向荣,再以这个道德精神修之于天下,整个的世界才可能进入普遍道德的和谐。这个功德啊,就是大乘佛法的拯救精神了,金刚经云:我应救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救度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